第347章 等一会,这是什么东西?(1 / 1)

郭德志是个善于学习的说书人。虽然他已经是长安城首屈一指的说书人,每天都有人专门为了听他说书而来到五合居吃饭。  但是他并没有骄傲。  这段时间,他敏锐的感受到香料价格风波给长安城勋贵富商带来的影响。  而五合居的顾客,最主要的就是勋贵子弟和富商,普通百姓是吃不起的。  所以,很快的他就编写了《五百猛士下南洋》和《香料岛的故事》两个新的说书主题。  东海渔业那么多船员回到长安城,这些船员们拿到那么多的赏赐,自然有些人就开始流连忘返于青楼酒肆之中。  不管是为了在姑娘们面前展现自己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还是为了吸引周围人好奇的眼神。  不少船员都绘声绘色的介绍着自己的南洋之旅。  至于重中之重的海盗遭遇战、神秘海域、无名燕窝岛、香料岛,这些都是大家最喜欢说的段子。  一来二去,长安城就有了很多传说。  而郭德志为人豪爽,舍得花钱,主动结交了几名来五合居吃饭的船员,在觥筹交错之下,拿到的素材就更多了。  所以他的《五百猛士下南洋》和《香料岛的故事》就越来越丰富。  “各位客官,今天郭某人要跟大家说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想必这段时间,大家都听说了东海渔业的船队从南洋归来的故事……”  五和居中,郭德志声情并茂的开始了新的一天。  而下面的客人,有些在认真倾听,有些边吃边聊边听。  “萧兄,我的建议你考虑的怎么样了?”  靠窗的一个雅座上,两名风度翩翩的贵公子在那里攀谈着。  “卢兄,我萧家虽然有江南道最大的造船作坊。但是说来惭愧,这东海渔业的那种海船,却是一直造不出来。作坊里也不是没有仿制过,但是不了解详细的结构,做出来的船只在海上行走并不平稳。”  这两人正是萧锴和卢宣。  作为萧家和卢家当代的嫡子,他们都是长安城首屈一指的勋贵子弟。  瓷器和造船是萧家最大的产业,而作为五姓七望的卢家,门下的产业却是囊括麻布、脂粉等各行各业。  在卢宣看来,只要两家联合组建船队下南洋,货物基本上都是现成的,只要招募一帮水手,随时可以出发。  虽然不知道珍品阁这段时间卖香料到底挣了多少钱,但是数量绝对惊人。  长安城的勋贵们在香料里基本上都亏了钱,而楚王府却是大挣特挣。  要说没有人眼红,这是不可能的。  “不怕,东海渔业在登州的造船作坊,里面的船只据说也是对外售卖的,虽然不是最新式的海船,但是我们买一艏先用着,同时再仿制,船只的问题肯定是可以解决的。”  卢家的影响力主要在北方,江南地区是远远不如萧家的势力庞大。  再加上萧家在造船上的优势,所以卢家才考虑和它联手的。  “你这么一说,似乎也可行,我回去跟阿耶说一说,过几天再给你回话。”  萧锴自然也是眼红下南洋的暴利,只是为人没有那么大的魄力,有点瞻前顾后。  不过,终究还是同意了卢宣的提议。  “船长,这几天好多人在明里暗里的跟我打听香料岛的位置,询问下南洋的可行性,我们是不是请王爷下令,把海员们全部集中送回登州去呢?”  杨七娃一脸担忧的来到周二福面前。  东海渔业在长安城是有自己的落脚地的,这段时间,周二福和杨七娃这些船队的核心人员,都是住在这里。  不过,像是一些普通的船员,虽然王玄策也给他们安排了住处,但是腰包里有了钱财的船员,又怎么能够憋得住?  在有些人看来,拼着生命危险出海,不就是为了能够过上好日子嘛。  上酒楼,吃的香;去青楼,睡的香。  很多船员基本上都没有住在集中安排的地方,或者说一天到晚,大部分的时间都不在落脚地。  这就给了很多有心人机会。  这个年代,下南洋还是需要勇气的。  对于一些世家勋贵来说,虽然有心去南洋捞金,但是其中的风险,他们也是知道的。  虽然不用自己亲自去冒险,但是船只货物要是损失了,这也一样很难接受啊。  所以,挖一批东海渔业的船员,就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  “七娃,你放心,我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了。不过王爷让我们不用担心,有人愿意走的,就让他们走吧。”  周二福虽然不是非常理解李宽的指示,不过,执行起来倒是很到位。  对于东海渔业来说,现阶段的南洋,最有价值的就是香料岛了。  但是,要找到香料岛,除了朱二福、尉迟环、房遗爱和杨七娃等一部分舵手和瞭望手,其他的船员根本就不可能找到。  真要是在南洋乱转就能找到香料岛,那太阳就是从西边出来了。  “可是,这样一来,那些人不就是在我们身后占便宜吗?”  杨七娃的眼光不可能看到推动下南洋的热潮对大唐的意义有多大,他只知道其他人也跟风下南洋了,东海渔业的利益就会受损。  “用王爷的话说,南洋那么大,哪是我们东海渔业一家可以独占的?与其让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天竺人占便宜,不如让大唐的其他人占便宜。”  ……  狂风过后,留下一地鸡毛。  长安城的许多勋贵世家都在这一场香料风波之中损失了不少钱财。  这也让大家对南洋有了第一次深刻的认识。  而伴随着东海渔业将要继续出发下南洋的消息传开,长安城的勋贵世家们都蠢蠢欲动了起来。  特别是在登州府参与了捕鲸业的家族,纷纷开始着手安排人马下南洋。  虽然风险似乎很大,但是跟可能的收益比起来,这点风险算的了什么呢?  而伴随着这股热潮,大唐的造船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现有的造船作坊都在扩大规模,一些新的造船作坊也纷纷的在登州、杭州、明州、泉州等地兴建了起来。  就连造船的木头,价格也跟着上涨了两成。  这让经营木材生意的邓峰和郭阳,眼睛都要笑开花了。  看来,跟着楚王府的步伐走,果然可以挣大钱啊。  ……  天气慢慢的开始热了起来。  李宽让人搬了一张躺椅,待在荷塘边上的桃树下面,看着蜻蜓煽动着薄薄的翅膀在荷花丛中飞翔,水黾在水面上游来游去,知了在发出阵阵鸣叫。  李宽突然有点怀念起后世的空调了。  要是房间里有空调,就不用大夏天的来到院子里乘凉了。  “二哥,快看,小玉米捡了一片叶子塞进嘴里了。”  兕子在一旁的垫子上跟小玉米在那里玩耍,李治则是拿着一本算学书在那里看着。  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倒是吓了李宽一跳。  已经会爬了的小玉米,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动不动就捡个什么东西放在嘴里。  刚才明明垫子周围已经有丫鬟清扫过,没想到这个小丫头连树上掉下来的落叶都不放过。  “阿——”  李宽赶紧一个翻身,从躺椅上起来了,双手抓着小玉米的胳膊,示意她张开嘴。  “阿——”  小丫头有样学样的,李宽连忙伸出手从她嘴里拿出了一片树叶。  这个年龄的小孩,还真是靠嘴巴来认知世界啊,什么东西都喜欢往嘴里塞。  “二哥,小玉米好笨哦,树叶也放嘴里吃。”  兕子伸出手捏捏了那肉嘟嘟的小脸。  “耶耶,抱抱!”  小玉米看李宽过来玩,连忙爬到了李宽身上。  这个年纪的小孩,虽然还不会走路,爬却是爬的飞快。  一个不注意,她就不知道爬到哪个角落里去了。  “二哥,今年的夏天好热啊。”  李治看李宽抱着小玉米,觉得自己身上都热了几分。  往年,长安城的夏天虽然也比较热,但是只要不到太阳底下,也还能忍受。  可是,贞观十二年的夏天,却是比往年要热很多。  兕子:“对啊,要是有冰块加到茶里一起喝就好了。”  李治:“没错,再加点饴糖,那就更好吃了。”  兕子正处于贪吃的年纪,李治虽然年纪变大了,但是有的时候也还跟小孩子一样。  冰块?  李宽突然想到了什么。  在后世,哪怕炎炎夏日,有冰箱在手,冰块也不是什么稀奇玩意。  但是,此时此刻,要怎么才能制作冰块呢?  这么热的天,要是来一根雪糕,似乎很不错啊。  “雉奴,兕子,你们想不想吃雪糕?  “二哥,雪糕是什么呀?”  两个小家伙经常从李宽嘴里听到一些新名词,已经有点习惯了。  “嘿嘿,一会你们就知道了。”  李宽想到这里,就让一旁的绿竹抱着小玉米,自己开始安排人去准备雪糕的材料。  《诗经·豳风》上有这么一句话,“二之曰?凿冰冲冲,三之曰纳之凌阴。”  这其实就是说的储藏冰块的事情。  在没有制冰技术的年代,皇家往往会在冬天准备一些冰块放在冰室里面,留着夏天使用。  不过,李世民提倡节俭,大明宫中的冰室,储存的冰块都非常少,根本就不够使用。  当然,李宽也没有打它们的主意。  一个现代人,要是连制冰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搞不懂,那就太失败了。  以前只是没有往这方面想,现在既然准备动手了,那还不容易。  “晴儿,你去叫人各处药铺,把所有的硝石都买回来。”  硝石制冰,这是初三化学的时候老师就教过的东西,也算是李宽为数不多的还记得的化学知识了。  “全部都买回来吗?”  晴儿听到李宽的这个吩咐,愣了一下。  这硝石在药铺里是作为一种药材贩卖的,莫非王爷生病了?  “对,全部都买回来。多安排几个人去,买到了就先送一些回来。”  李宽也懒得跟晴儿解释为什么,反正一会大家都能看到。  “好的,我现在就去安排。王爷,还有其他什么要买的吗?”  “府上应该有糖吧?”  李宽想了想制作雪糕需要使用的材料,糖、奶粉、鸡蛋、面粉,这些都应该是常见的。  不过,似乎自己平时很少吃到糖,所以就多问了一句。  “王爷,厨房里应该是有些糖的,但是估计不多。奶粉的话,西北贸易每个月都会送一批过来,倒是有的。”  晴儿压根没有提鸡蛋的事情,因为楚王府本身就是长安城最大的鸡蛋生产商。  “那也买点糖回来吧。”  李宽本身不是一个爱吃甜食的人,不过做雪糕,要是没有足够的糖,那口感是无论如何都好不起来的。  李治和兕子在一旁看着李宽各种吩咐,居然忍不住开始吞起了口水。  虽然不知道雪糕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听起来似乎就很好吃的样子。  雪糕的名字里既然有“雪”这个字,必定是吃起来很凉快的吧?  楚王府的下人们办事效率还是很快的。  没过多久,一应材料就已经准备妥当。  就连出去买硝石的人也回来了第一拨,带回来十来斤硝石。  “把这些鸡蛋都打到盆里面,加点糖进去一起搅拌。”  大中午的,李宽这么一顿折腾,很快的周围就聚集了不少人。  就连在午睡的程静雯和武媚娘等人也过来了。  九条杏香在一旁负责按照李宽的指导制作雪糕,手脚倒是很麻利。  “等一会!”  就在九条杏香准备放糖的时候,李宽开头叫停了。  “这……这是什么东西?本王不是说加点糖进去一起搅拌吗?”  看着九条杏香从一个罐子里舀出一勺黑乎乎的东西,李宽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王爷,这个就是糖啊。”  程静雯帮忙解释了一句。  “这个就是糖?怎么黑乎乎的?”  李宽从杏香手中拿过了罐子看了看。  红糖不像红糖,就更不用说跟自己理解的那种白糖了。  这就是大唐的糖?  这明显是不合格产品吧。  怎么大家好像还很当宝贝似的?  “王爷,这糖已经是长安城里最好的了。是从西市的一个天竺商人的铺子里采办的。长安城的勋贵吃的糖,大部分都是那里买的。”  程静雯有的时候也有点困惑。  自家王爷明明很聪明的一个人,但是有的时候偏偏不懂一些非常普通的现象,搞得自己都有点怀疑,是不是大家说的是同一个东西了。  “对啊,王爷,这糖可是金贵物资,一两就要卖两个银币,可不比香料便宜呢。”  武媚娘也在一旁插了句话。  李宽看到程静雯和武媚娘的反应,知道肯定又是自己想当然了。  不过,这倒是给了他一个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