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到粮食的百姓终于吃上了一口热腾腾的食物,没有肉没有菜,就是最简单的煮土豆或烤红薯,但能吃上这一口已经是老天保佑。
现在大家对朝廷打算怎么安置他们还不清楚,只听说是大雪封路,粮食运不过来。
这个时候除了极个别自私自利的,大多数人都觉得心里惭愧,自己在这里等吃等用,那些送粮的将士们却在外面忍受着严寒。
当然还有一些人是觉得这么困难的条件下,万一送粮的队伍出了什么意外,朝廷准备放弃他们了怎么办?这个时候还不如自救。
总之不管出于什么心理,领到粮食后没多久,便有不少男人过来想要求事做,不为赚钱,就为了求个心安,家里还有老有小,万一断了粮那就是只有等死的份。
来的人李长亭都给安排了事做,事情都是做不完的,砍木头、造雪橇、缝棉鞋……还要筛选身强体壮的人去接应粮食。
有了最先的一小撮人加入,越来越多的百姓涌了过来,明知道没有报酬也愿意出一份力,只要能让他们听到有粮食有柴火的消息,就比什么都满足。
不过也不能让一些人干苦力,另一些人吃现成的,李长亭从许清管理园区上学到了一些经验,比如干多少活就给多少粮食或者柴火的报酬,给的不多,但还是有。
目前山里需要干的活第一就是劈木柴,拆寨子劈木头这种事,人越多做得越快,都是小老百姓们,劈几块木头对他们来说就跟吃饭一样简单。
此外就是派几批人去把附近的几根枯树砍了扛回来,都是李长亭在山里转悠时发现的,虽说杯水车薪,但也总比没有的强。
不过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去运粮食,能被选上的百姓都是有丰厚报酬的,只可惜要求太高,也不是谁都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出去。
这几天,从禹州城开始,陆陆续续地有七八个运粮的队伍赶来,满打满算一个月的口粮凑了出来。
而这会儿,各个州城甚至县镇都开始鼓励百姓慈善募捐,帮助青龙山受难的同胞们。
一开始大家对这种事都比较抵触,白向他们伸手要钱要粮可还行,好像没点好处大家都不愿意干这种事。
沄州城这边还好,这里的人已经习惯向希望书院的孩子捐点吃的用的,反正也说了不限数量全凭自愿。
自家吃不完的土豆或者豆子,捐个一斤两斤的出去,还能在衙门的善行薄上记下自己的名字,怎么看都是一件好事。
许清和俞泊铭这些大商户,更是带头第一个捐,一出手就是上万斤的粮食。
有了表率,那些有钱人家也纷纷效仿,有钱的捐钱,有粮的捐粮。
反正这个时候哪怕捐的比别人少了些,也比什么都不捐给人一个自私自利的印象强。
要知道这年头名声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有多重要,多行善事的人总是更受欢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