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良久,黄琼转回御案后,提起笔在于明远密折批示。黄琼的意思是,周致远就不要经苏州撤退了。苏州三面沿海,与背后北辽腹地只有一个半岛相连。一旦出现什么意外,孤悬在外的大军将会再无退路。最好还是选择北辽东京道,南部沿海的辰州,或是更靠西的锦州。
黄琼在奏折上,直接告诉于明远,船队就不用他操心了,此事由自己来管。现在的问题是,在周致远撤退之前,他要黏住前线的北辽主力。二,告诉周致远,朝廷会尽可能的调集船只。 但如果船只实在不够的话,那就将所有的马匹全部放弃掉。一句话,只要人平安回来就好。
而在密折的最后,黄琼给于明远下了一句眼光长远,朕心甚慰的极高评价。在放下笔之前,黄琼犹豫了一下,还加上了一句卿不负朕,朕定然绝不负卿的煽情话。在将折子发出去之后,黄琼立即提起笔来,给如今正在京城,向自己汇报商队去岁收入的马瑞,写了一封亲笔密信。
要求他立即赶回登州,将原本向高丽、东瀛商贸的船队,只要在港口的全部抽掉出来,全部都调集到北辽辰州或是锦州海面待命。至于调集如今糜烂不堪,船只就连远海都出不了。就算在山东路沿海晃荡,都出了不少事情的山东路水师前去接应,黄琼压根就没有考虑过。
此次马瑞进京已经十日有余,黄琼虽说没有公开召见他。可不止一次,私下里与马瑞密谈。马瑞如今还在京城,还没有来得及返回济南府。只是自己在宫中,这个时候不方便召见他。如今出宫也被心惊有余的司徒唤霜几个人,盯得死死的。所以只能通过密信方式与马瑞联系。
不过,在批阅完毕于明远的密折之后,黄琼又亲笔给于明远写了一封密旨。在这道密旨上,黄琼询问于明远,如果自己给加强至少两万骑兵,他有没有把握在辽军撤退的时候,发起全线反攻?如果可以反攻,还需要增加多少兵力才可以。就差没有直接说,灭辽需要多少兵力。
放下笔,将密旨亲自密封好并发出去后,黄琼神色上虽说没有表现出现,可在心中却是极其欣慰。北线的于明远、南线的曹锐,还有自己大胆启用赵无妨、欧阳善等,这批年轻将领表现都极其出色,没有辜负自己当初期待。当初,自己看似不经意的,调整了一批武官部署。
现在看,却是起到了关键的,甚至是定海神针的作用。尤其是自己调任湖广南路节度使的郭晨,在朝廷南下精锐尽数集中在江南西路。带着一群老弱残兵,却整整拖住了叛军十余万大军。虽说丢掉了绝大部分湖广南路,可却守住了叛军从湖广南路,向湖广北路的必经之地。
虽说战功看起来,不似曹锐那么显赫,可并不比任何人差什么。在这战场上,天生就是有人要吃骨头,有人要吃肉的。郭晨一直都在吃骨头,却从来没有任何的抱怨,黄琼心中也是感叹不已。自己虽说也下圣旨,加封郭晨为伯爵,可却是依旧无法完全补偿,郭晨的付出。
从郭晨那里,黄琼又联想到此次平叛之中,暴露出来的下级武官,主要是合格武官不足。临到上战场,才从老兵之中提拔了一批。几经犹豫,黄琼提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武国子监几个字。中国几千年来,为何不仅朝中有国子监,便是各地的知名书院,也是不断的出现。
但却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设置过武国子监,也就是自己前世的军校。原因很多,一个是武官很多的家族传统,在战场上作战的经验,都是家族之中传承的。也就是对于实战经验更为重视,对于书本上的传承,却不是太过于重视。那些武官家族,也不愿意将自己经验交出来。
同时武官与文官不同,武官在必要的时候,是要上战场的。相对于生活更加稳定,同级别权利更大文官来说,武官升官是要靠鲜血来换。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才是历代相传的。更何况,能够出任武官国子监教师的,只能是抽掉现役武官出任,而这些武官后背的人?
确切说,他们背后的家族,会更让朝廷忌讳。文官在权势熏天,在结党营私,可他们手中没有兵权。没有兵,也就等于没有造反的实力。可武官,尤其是高级武官不同。他们本就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已经通过自己的旧部,实则上有一定的实力。若是再加上,门生的关系?
那这就对皇权威胁实在太大了。这也是历代帝王,从来没有考虑过设立武国子监,也就是军校的问题。可随着火器大量铺开,单靠经验历代相传,已经并不适合大量火器使用后的军队。如果自己真要设立武国子监,又要保证朝廷对兵权的控制,这就是门相当考校手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