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总管郭济上前言道:“大宋神文圣武顺天承运皇帝,问四海牧守,满朝公卿,天下安否?所欲言事者,尽早出班,若其无事,可以早休。”
和汪大渊所想不同,刑部尚书并未立刻出班,反倒是吏部尚书上前一步,说了几个重要官员的调动,得到皇帝允诺之后,方才退下。
“卢尚书果然体力康健,看来荀侍郎与张侍郎还要等几年咯。”就连一旁官员的八卦,汪大渊都听得清清楚楚。
“谁说不是,本以为皇帝会让太宰升任平章,没想到却是刘尚书?”
“还不是得了刘平公的遗荫?”
“好了好了,别说了,郭尚书要宣布十月经费了!”
顺着几名官员的细声讨论,汪大渊再次回转过来心思,看向了已经出班的郭尚书。这位户部尚书,汪大渊却不甚熟悉,也不知为何,他念的那些枯燥数字竟然最是吸引满朝公卿。
“好!烦劳郭爱卿了。”安抚一句,朝会继续进行。
听了半晌,汪大渊这才明白,原来这诸部汇报是按照“吏户礼兵刑工”的顺序来汇报的,既然如此……
汪大渊索性眼观鼻,鼻观心,反正他也不在乎什么政务,要不是不会睁眼睡觉,他可能已经沉沉睡去。
他不知道的是,就是他现在无比期盼的技能,在这朝堂之上,竟然还真有几位奇人异士可以熟练掌握,收放得度。
挨了半晌,正无聊之际,突然听到皇帝询问。
“汪爱卿,你以为此时如何啊?”
“啊?”汪大渊险些没反应过来,可看到殿上站着的张尚书,才明白过来,应当是兵部事情。又依稀听到什么水手、调度等词,连忙胡诌几句,竟然搪塞了过去。
这让王大渊内心惊吓,原本睡意也全抛到脑后。他差点忘记了,这可是天命殿。四百年间,这殿上死过的大臣,可比任何地方都多。
兵部事情完了,张尚书回到席间,中间几名刑部官员例行汇报,只见众人退下之后,王尚书从席间起身,出班言道:“陛下,臣有事起奏!”
“要来了吗?”汪大渊整肃神情,等待着王尚书继续发言。
“臣受命编纂新律,历时两载,终于于近日告终,付梓刊印,此为《大宋新律》,献与陛下。”
王安石取出一本厚厚的书籍,交给身边侍臣,侍臣接过,从一旁小阶上前转交郭济,然后才来到江河手上。
“好,辛苦爱卿了。”接过新律,草草翻了几页,与此同时,殿内也走入数名侍臣,手中高举一摞摞厚厚的新律,发给在场公卿。
如此厚重的新律,自然无需太多讲解,若真细细品鉴,那满朝公卿可就不用干别的了。
王安石挑出新律与陈律不同之处,逐节宣讲,只用了两三刻钟,便把新律与陈律不同之处、新增之处、修改之处讲得清楚。
其中修改最多的,还是关于土地、徭役、商业等部分,新增条文除了这三类外还有教育、工业等相关事情。
汪大渊虽然对这厚厚的新律没什么概念,却听王安石所讲,也能大体知道新律赠改了那些地方。心下不由佩服,自己若是有王安石这样的本事,以后些奏折可就不用抓耳挠腮了。
王安石讲解结束,江河也大体翻看完了手中新律,不由问道:“不知朝中公卿以为如何?”
“孝直?你以为新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