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1)

她感觉长安侯府的脸,被人打了。 在心里嘟囔着:这两个小祖宗这么难伺候,看看到了长安侯府还这么矫情? 对,她认为孩子们是矫情。 完全忘记两个孩子,还都不满七岁。 还需要大人的呵护,才能长大。 这一刻的她,根本就忘记杨家在京城里,也是有房子的。 杨家人并不见得愿意住在候府。 她是自作多情。 对于陈妈妈的想法,杨家人根本就不在意。 就在不久之前,余颖已经派出人把京城里杨家整理一番。 从一开始,她就没有打算住在长安侯府。 她可是记得一句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又不是没有自己的家里的房子,干嘛跑去寄住在别人家? 吃啥喝啥,都不方便。 一个不好,还要看人家脸色。 没有这个可能! 另外,对于那一家子人的屁事,余颖根本就不感兴趣。 住了好几天后,唐嬷嬷走进来,看见正在打坐的余颖睁开了眼睛。 “娘子,咱们现在可以走了吗?” “我让你们办的事情已经做了吗?”余颖说。 “做了,奴婢按娘子的吩咐说的,绝对没有在话语中露出来对侯府的不敬。”唐嬷嬷说。 看着这位姑奶奶,唐嬷嬷十分恭敬。 即使她不怎么明白为什么那么做,但还是按着姑奶奶的吩咐去做。 这位可是很会算计人心。 已经让人传出,长安侯府的人慢待自家外孙。 这个过程,并没有夸大,也没有隐瞒。 说起来,哥儿姐儿真的是遭罪了。 要是按长安侯府的打算,只怕到了侯府,两个人就是不大病一场,也会是身体变虚。 就是现在,两个孩子也是好不容易养得好点的。 只是,以前调养的功夫都白费了。 都要从头再来。 这一点,郎中们都是可以作证。 余颖微微一笑,看着唐嬷嬷说:“你一定奇怪,为什么不夸大点?” 唐嬷嬷点点头,说:“是啊,按说咱们夸大点,没有错。” “不必,不管怎么样,郎中咱们不必收买,有药方为证,一收买,反而透着咱们心虚。” “唐嬷嬷,整个小镇的人应该是有不少喜欢八卦的。在传播八卦的时候,人们都会习惯性地添油加醋,根本不需要咱们去夸大,自然有人已经夸大。” “那么咱们干嘛要去搞什么收买和夸大?” “让那些能知道真相的人,反而讨厌咱们作假,那是多此一举。” 余颖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口。 人们都是同情弱者。 这时候示弱,显示温和善良,远比留下一个咄咄逼人的印象好。 在定位上,还是让长安侯府去当恃强凌弱的一方。 效果是很明显的。 只怕长安侯府,在这里人心里,已经是被定位成有权有势的黑心人家。 这也不怪老百姓想象力丰富。 在老百姓心里,长安侯府干出的事情,的确是很不对劲。 在人们的心里,更多是在意孩子的情况。 偏偏长安侯府的人做事时,太过马虎,竟然一点也不在意孩子的情况。 据郎中们说,孩子这几天就没有吃些什么东西,身体很虚。 要是这样下去,绝对是...... 话说到这里,郎中就没有再说下去。 这比说了更加引人思考。 怎么看,都感觉这情况绝对是不对劲。 而这个时代里,传宗接代就是最最最重要的事情。 不少人都会想:长安侯府的奴仆,只怕是故意不给孩子请什么郎中看看。 说什么想着,到了京城再去请名医治病。 切! 只怕就是孩子到了侯府,也没有啥好下场的。 虽然小门小户的人,并不一定懂得什么合纵连横,什么阴谋阳谋的。 但有些争斗还是有的。 他们心里也是有一杆秤的。 比如说,牵扯到了钱财,就曾经有过外家就上门讨要去世女儿的嫁妆。 全而不顾女儿的骨血,还活在世上。 也有舅家,为了拿到出嫁姐妹的嫁妆,把嫡亲外甥给害了。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在有些老百姓眼里,长安侯府打的主意,就和那个舅舅的套路一样。 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在猜想。 有人已经打听出来,原来这所谓的外家齐心不良。 自家女儿去世,就急急火火把孩子接走。 只怕是打什么鬼主意。 闲着没事找事的人,自然在八卦时,还要做一下预测。 一个个吐沫星子齐飞。 说的是有鼻子有眼,不去说书都太可惜了。 余颖是早就让人打听清楚,但装着什么都不知道。 也没有出面澄清谣言的想法。 她就打算一点点消除,杨家和长安侯府的羁绊。 这仅仅是个开始。 反正,一点点慢慢磨就是。 总有一天,长安侯府的人把这种所谓亲情磨光。 “嗷,原来是这样的。”唐嬷嬷一下明白。 长安侯府的人啥不知道。 根本就没有想到侯府的名声,已经在外面臭了。 余颖是早就有所打算,看了一下,感觉事态发酵得不错,才让船接着开,准备去京城。 反正她又不急着去京城。 再说云双、大宝也已经渐渐适应了船上的生活。 有了余颖的照顾,他们甚至可以慢慢在船上走动,甚至可以钓鱼。 看到两个小主人康复,杨家的奴仆一个个是很高兴的。 但长安侯府的人,一个个都是不怎么高兴。 为什么他们两个不早点好起来? 可他们也不敢问什么。 余颖并没有在意,长安侯府的奴仆是怎么想。 此刻的她在注意一件事,那就是好像有人在偷看他们。 这是怎么一回事? 余颖想了一下,决定小心为上, 看看那些人想要做什么? 反正她是有所准备,根本就不怕。 就等着事态的发展如何? 开船后,早就察觉的她,确定有人一直跟随着。 说起来那艘船,要比她们坐的船要小巧些。 所以才能追得上。 因为运河上的船只不少,一般还真的看不出来自己的船被追踪。 但余颖却一直关注着。 她自我感觉,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惦记着的东西。 难道是有别的吸引了注意力? 是杨大人的仇敌? 或者只是为了钱财? 有太多的可能性,一时间无法确定。 好在被发现,那些人就不在暗处。 那么就好对付很多。 说起来,杨大人并没有给孩子带很多珍贵的东西,大都是些银票。 余颖看后,感觉倒是很低调。 但对于去长安侯府的孩子来说,并不怎么合适。 因为杨陵太不了解长安侯府的人。 说句不客气的话,长安侯府的主人原本是土包子出身。 甄家一家人,原本就是边城的兵户。 他们在边关已经好多代,一直是起起伏伏的。 直到第一代老侯爷,也就是大宝的外祖父那一代才兴盛起来。 他机缘巧合救下游历边关的皇室成员。 后来那位竟然当了皇帝。 于是甄家发达了。 皇帝在登基后,大力提拔他。 老侯爷从那之后,运气还很好,就没有输过,屡立战功,一点点晋升。 到了年过半百时,已经升到大将军的位置。 到了这时候,皇帝一看,感觉甄家在边关的声誉太高,有种功高震主的感觉。 再加上与老侯爷联姻的,也是一个武将之女。 这么一算,北方边城的将领们,不是甄家的故交,就是甄妻那边的关系。 怎么看,都感觉甄家在军中势力太大。 好在这个皇帝还不是那种昏君,没有找个机会做掉长安侯。 而是册封为侯爷。 封侯后,把他们一家人都弄到京城来。 皇帝另外派人去边关,一点点取代甄家的势力。 作为武将,长安侯更喜欢边关的生活。 但他知道自己不听话的下场。 虽然他看上去很粗,但也是有心眼的。 后来发现皇帝不可能把自己一家放走,就打算给自家转型。 武将不但辛苦,而且危险。 就是立功再多,只要打一次败仗,就有可能是全家被杀。 所以长安侯就想着,能不能让自己的儿孙后代们都变成文官? 这么一想,他回过头才发现自己的大儿子,因为自己长期不怎么在家的缘故,已经就被自己的亲娘给养歪。 只喜欢吃喝玩乐,其他都是干啥啥不成。 长安侯是很失望的。 但转念一想,儿子要是一个纨绔的话,皇帝没准更加放心。 也就没有费心去管束什么。 他就把希望寄托在二儿子身上。 这个儿子倒是喜欢念书,但就是一直考不中。 反倒是他后来得来的女儿,从小就是聪明伶俐,读书什么都好。 让长安侯心里感觉郁闷,为什么这不是个儿子? 要是有这样的儿子,何愁考不上进士? 可惜,才女并不可能当官。 长安侯就给自己女儿找了家好婆家。 甄氏就嫁到杨家。 在他看来,杨家是正统的书香门第,说不定以后能帮着自己的儿孙走上仕途。 长安侯在甄氏出嫁后不久,就去世。 因为做武将是很辛苦,身体里有不少内伤,所以并不长寿。 长安侯府就是老侯夫人撑着。 在她看来,大儿子就是一个纨绔,根本就是撑不起整个侯府。 早年时节,大儿子一直和他的祖母更加亲近,因为他是祖母一手带大的。 婆媳之间,有着不少恩恩怨怨的。 对此,老侯夫人是不怎么喜欢自己的大儿子。 她一看到大儿子,就会想起自己在婆婆手下吃过的苦头。 她更喜欢自己的二儿子,老实听话。 可惜的是,现在兴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她也无力对抗。 不得不看着侯爷的爵位,落到大儿子身上。 好在她有孝道这个武器,还是能拿捏住大儿子。 她觉得自己要长长久久地活着,看看能不能给自己心爱的儿子,拿到最好的东西。 在她的助长下,二房的人一个个自我感觉良好。 在这些资料查出来后,余颖第一感觉就是乱,长安侯府没有规矩可言,只有上位者的喜好问题。 这是个大问题。 上梁不正下梁歪,很容易出事。 搞得那些奴仆,一个个也是长着富贵眼。 要是去长安侯府去借住。 带着一箱子黄金进去,比带着银票进去,看上去更加令人满意。 可惜的是,杨大人不知道。 带着轻飘飘的银票进去,奴仆们不知道。 绝对以为是打秋风的。 余颖到了后,让人把两个孩子的东西重新规整了一下。 这一次来,她可是带了不少东西,趁着这个机会给两个孩子全部换了一遍。 该遵守的礼仪,一定要遵守。 就连长安侯府的人,也是同样要遵守。 陈妈妈这时候才发现自己人,犯了不少忌讳。 来接人的长安侯府人等,即使不需要守孝,但绝对只能穿素色的衣服。 那种穿金戴红的行为,是很不尊重去世姑奶奶的。 陈妈妈这才注意到,那些丫鬟的问题。 怎么办? 她自己倒是还好点,没有过火。 但其他人可是被抓个正着。 看样子杨家姑奶奶是那种看重规矩的人。 她只能是听着,让其他人改正。 她还有些懊恼,自家姑奶奶的陪嫁们都不知道到了哪里? 偏偏她这一次到了杨家,就急着带杨家的儿女走人,根本就没有想起来联系一下。 等到现在已经晚了。 其实,余颖要是知道,一定会觉得好笑。 那些甄家陪嫁,在甄氏死后,大都被她一举拿下。 在甄氏做主母,甄家的一些陋习也随着而来,贪污成性。 被余颖查出来后,打的打,买的买。 只有那种老老实实的人,还留在杨家,已经不向着甄家。 甄家的势力一扫而空。 好在老宅这边,全是余颖说了算,所以杨家的奴仆才没有被全部拉下水去。 这一次杨陵身边的人,也是全部要接受审查。 毕竟那个慢性毒药,是哪里来的? 需要查清楚。 全看杨大人自己的本事。 余颖绝对不会认为他是笨蛋,会查不出来。 此外她把两个孩子受的罪,已经写信告知杨陵,让他心里有数。 他还活着,孩子的外家就如此慢待。 那么要是他死掉,外家会对两个孩子好? 这个问题,杨大人会明白的。 相信他也不会愿意,让自己儿女托庇在长安侯府那里。 再说杨陵已经接到小姑姑的信,看到信里的消息后,他差点问候长安侯府的祖宗。 杨家的孩子并没有,求着长安侯府养。 干嘛如此慢待? 除非侯府的人知道他一定会死,而且活的时间不长,才会如此不客气。 这一刻的他有些黑化。 作为一个纯正的古人,在子嗣这个问题上,是最在意的。 他琢磨着,长安侯府是不是想要弄死杨家的子孙? 然后找机会把杨家的家产弄过去? 这一刻的他,根本就对所谓的岳家没有什么好印象。 余颖折腾出来的事情,杨陵就是一笑。 对于杨大人的黑化,余颖是一无所知,她正在研究有人想要干什么? 按说这时候,是有些什么水匪之类的存在。 但一般也不敢,和官宦人家作对的。 除非是有些人家是故意寻仇,或者是故意劫掠。 那么,会是那一种可能? 余颖不得不多想。 另外,她觉得有人动手,也会是在一个地方动手。 要知道这条运河,是人工开凿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节省人力物力,都是尽量利用原来的河流和湖泊。 大运河就经过不少湖。 而水匪最可能下手的地方,就是前面一个大大的湖泊。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适合伏击的地方。 那里有不少芦苇。 还有不少河道。 要是一个陌生人,到了那里,绝对要花费了不少时间,才能找出道路来。 要是她是劫匪,应该就选在这里,事后比较容易跑掉。 很难被抓住。 想清楚后,余颖就是微微一笑。 对于即将到来的打劫,她倒是没有太过着急,因为见过的事情太多。 虽然这种程度的打劫,她并不畏惧。 但还是要好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