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时,海宁才周岁的多点。 刚刚对周围有所认知,她有些吓坏。 毕竟那个疯子有着狰狞的面庞,以及难闻的体味。 当天晚上小海宁就发了烧,好在是余颖早就有所察觉。 一晚上都注意着,给她吃药降烧,给她唱歌,才没有留下什么后患。 直到两天后,看到海宁渐渐忘记那一幕,恢复了正常,才让余颖松了一口气。 至于那个疯子,被阿一一棍子打折腿后,抓去送到官府,最终死掉。 后来才知道这个疯子,是那附近里一家人的孩子。 变疯后,按说应该是关起来,不祸害别人。 想不到的是,疯子后来就跑了出来。 那家人就撒手不管。 为此已经有不少人受过伤。 有人找上那一家,要求把疯子管好。 那家人反而说,他就是一个疯子,怎么可以和他计较? 那家人还攀上县官的师爷,自我感觉很好。 余颖知道后,心想不是想要比权势嘛? 她一个县主比县官的师爷,要强大很多。 而且还带着专门侍卫,只是唐王特意派来的。 她派那些侍卫去找县令,问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县主可不是好欺负的。 此外,余颖还要求这家人赔款,自家女儿生病了。要是不赔,就告他们一家是大不敬。 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海宁、海澜身上有御赐的玉器,这一点上余颖告他们稳赢。 那一家终于怕了,不得不支付了一大笔钱财。 包括不少地,才算是了结此案。 余颖拿过来钱财后,就拿出一多半的钱财,送给那些曾被疯子伤害过的人。 以前那些受害者根本拿不到补偿不说,一个不好还被打一顿。 渐渐的大家,都只能是躲开那个疯子。 她之所以会狮子大开口,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因为这件事,不少人都是对她刮目相看。 在他们看来,海家做事相当的仁义。 那一笔钱要不是她有县主的头衔,还有拿捏住把柄,只怕要不回来。 就这样,经过这一次的事情,他们一家人很快就在海家的家乡站稳脚跟。 其他人原本都知道海家有钱有权,和京城里的唐王府关系密切。 但因为户主是女子,多多少少是带了几分轻视的。 他们觉得即使王府是海家的后台,但强龙不压地头蛇。 海家只有一个女子当家,还是弱。 那个疯子事情让其他人都知道,海家不但有钱有势,还会以势压人。 从这之后,那附近的人家,对海家是比较惧怕的,唯一那家有摩擦的人家直接搬走。 等到后来,大家才发现海家人还是比较通情达理的,到了小镇后,也没有什么扰民之事。 后来又开了蒙学,余颖又请来了名师,百味书院的开建,让这个原本不算大的地方,变得更大更繁华起来。 后来这个小镇晋升县城,因为原本的县就比较大,后来小镇的繁华程度超过原本的县城。 朝廷上的人,干脆把过大的县化成两部分。 被派来上任的第一任县令倒是乖觉,他到来后,先来见这位县主。 因为他知道小镇是为什么繁荣起来的?是海家一直是坚持培育良种,让小镇跟着种田的人都挣了一笔钱。 此外还种出来不少外来的植物品种,让大家的饭桌上多了不少新的菜肴和粮食。 让皇帝是极为赞善,特意把小镇升格为县城。 县令当然要来拜码头。 余颖倒是没有在家里见他,而是在地头上。 如果说县令之前以为县主就是一个挂名的,现在就不确定。 后来才知道,县主打算写农书,告诉别人怎么种田?他一直紧跟着。 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后来功劳大头属于县主,但他也是跟着入了皇帝的眼,后来晋升的快。 后来到了皇帝换人做,也没有影响到他的仕途,他晋升为京官。 这一次他听说海澜兄妹进京赶考,倒是有心看一眼。 但想了一下,没有动,他有可能是考官。 这时候是需要避嫌的。 皇帝也听说海澜到来,自然是比较上心。 但他知道科举要求的公平公正,就是他想要偏袒海澜,也要他能成为殿试中的一员才可以。 在知道海家兄妹到了京城后,还去见过靳侯爷后,他对海氏的评价高了几分。 诚然靳侯爷一家对不起海氏。 但海氏的儿女也是靳侯爷的儿女。 要是让两个孩子到了京城,根本就不搭理靳侯爷,这绝对会让人感觉他们的教养有问题。 而他们要是去见过靳侯爷,情况就会有不一样,别人无法挑毛病。 这一点,皇帝是很有体会的。 有些喜欢参人的家伙,就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 要是一点点事情,就要一个劲地弹劾,简直太烦的。 这一刻的皇帝有个念头:可惜的是海氏不是男人,不然绝对是一个能干的官员。 不过好在是她的儿子来了,正在科考,要是有才的话,就好好用他,希望他不堕其母的名声。 时间一转眼过去,在经过九天的考试,终于龙门大开,春闱算是结束。 看上去颜色苍白,好像就要倒地的举子们有些摇摇晃晃地出来。 连着三场考试,每一场又是三天。 对每一个考生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核。 能坚持下来的,都是熬了好几天的人,自然是各种不好看。 唯独海澜出来时,看上去比其他人好上很多。 虽然头发也已经开始出现油腻,但还好。 海宁看后,有些想笑。 想了一下,自然是知道不应该笑。 海澜的好摸样,引来不少人的侧目。 长安上去接过他的东西,送他回家休息。 京城里的举子们算是开始等待成绩,而考官们一个个都是在开始批改卷子。 海澜好好休息了一下,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情况。 等他休息过来,长安这一天来接他们。 因为唐王夫妻准备嫁女,长平郡主是一早定下的婚约。 好在是那个准女婿,最后没有长歪,令他们两个人颇为庆幸。 唐王妃就曾经为了这件事说过唐王,为什么订娃娃亲? 要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出事,岂不是给孩子添堵? 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郡主也跟着在江南住。 为了预防万一,唐王就干脆把准女婿一起带走。 不然万一他们一家人在江南时,那个孩子有了心上人。 他家女儿是嫁? 还是不嫁? 嫁过去之后,女婿不喜欢,女儿是要吃苦头的。 不嫁就意味着女儿要退亲,这意味着女儿还没有出嫁,就身价暴跌。 这怎么能行?怎么看都是太不划算。 唐王一家人在离开京城时,毫不客气地打包了女儿的未婚夫,带着一起去了江南。 长平郡主和未婚夫两个人,在江南相处的很好。 婚嫁时,双方都是十分愿意的。 长平和海家兄妹关系很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弟弟妹妹。 这一次她选出嫁吉日,都特意避过春闱那几天。 海家兄妹承情,都准备好礼物。 海宁过去的时间不早不晚。 看到郡主姐姐已经开始梳妆。 整场婚礼是在黄昏时节才举行。 此刻新娘的妆容在海宁看,有些怪异。 她看了之后,嘴角微微一抽,因为长平的整张脸雪白雪白的。 如同是墙壁一样,刷了好几层的石灰,看上去已经不太像她本人。 长平的眼睛里流露出无奈,她脸上的化妆品是刷过好几次。 她本人在心里,也有种刷墙皮的感觉。 可新娘妆就是这样的。 在女方准备时,新郎已经上路。 他带着装饰一新的车马,还有傧相,还有一群数量不少的壮汉。 看上去不像是迎亲,倒是有几分抢亲的架势。 但新郎知道绝对不是。 新郎快要到来的消息传来,新娘家做好准备。 好在是人手都已经准备好,还有其他东西也准备好。 海宁倒是有几分好奇的,但作为还没有出阁的人,是不可以到最前面的。 她听说有娘子军等在大门处,准备给新郎一个下马威,据说一个个都拿了棒子。 当初她娘参加婚礼时,戏言这一段女方的样子,有种棒打薄情郎的架势。 天黑下来之后,唐王府把大门关上,就等和新郎上门。 海宁发现新娘是有些着急的,就笑眯眯出门一看。 新郎在叫门后进来,就被娘子军棒打了一顿。 好在是打人时,还是有分寸的。 就是微微有些痛,没有很狠打。 此刻的新郎进来,已经到了正堂。 但唐王府的人,可没有打算轻轻松松地放新郎进来的。 每一个嫁女儿的人家,就是要整治一番新郎,让他不要以为女儿没有后台。 海宁看着其他人难为新娘,笑眯眯地对长平说:“阿姐,快了,已经到了正堂,就要朝这里来了。” 新娘眼睛就是一亮,她和马上成婚的夫君是熟人,感情不错。 在今天是有些担心。 就怕娘家人太过折腾新郎,让新郎受伤。 但其他娘家人劝她不要着急,说规矩就是这一天是务必多折腾一下新郎。 不能让新郎觉得很轻松的娶到妻子,要多多增加磨难。 长平听了之后,作为一个新娘,也只能是等着。 相信他们不敢太过分。 海宁探头看了一下,长平打扮的差不多。 作为新娘的她,头发高高束起,这是用真发和专门的假发混合起来,才梳成这个样子。 在头发上还插上花钗,插什么都是有规矩的,是按照她的爵位插的。 新娘子穿的是一套深青色(偏绿)的婚服。 连袜子和鞋子都是青色的。 从进来到现在足足有一个多时辰,新娘的化妆才终于搞定。 海宁看了之后,感觉搞一场婚礼很累。 她这个看客都累了。 长平倒是还好,更多是兴奋的,没有太累。 此刻的她已经听到新郎的声音,原来新郎终于到了闺房外,正在念催妆诗。 念了一首又一首。 新娘有心想要看看未来的夫君。 但想起来刚才亲友的叮嘱,就坐着不动。 海宁抿嘴笑着,新郎是早有准备,准备了不少首。 此刻闺房里围着新娘的人,开始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海宁站在一边,听到了鸟鸣声,就透过窗户缝,看到是新郎带着的大雁在叫。 看到这一幕,她噗嗤一笑,外面灯火通明,新郎看上去有些狼狈的,抱着的大雁在拍翅。 而新郎的催妆诗已经做过好几首,念到这里,他的嗓子都有些发干,却不得不硬撑着。 跟着新郎来的随行的壮汉们,此刻在新郎身后叫嚷着:“新妇子,催出来!” 就这六个字,翻来覆去,齐声叫喊着。 让闺房里的众女子都在娇笑。 但她们知道时间不早。 就给新娘做好准备。 搀扶起新娘。 海宁走在前面。 出新娘的闺房后,海宁就发现新郎被请到一个地方。 那些大汉算是完成催妆任务,也被请到一边去,前面是准备好新仪式的地方。 唐王府的人,用屏风、帐幔等围起来的一个地方。 在中间放的是一具马鞍。 “来来来!坐下!” 新娘在众女子的簇拥下,坐在马鞍上。 坐时,也要有正确方向的,要坐北朝南。 而新郎此刻是精神一振,被唐王府的人引到帐外。 他抱着有些不怎么老实的大雁,围着这个地方转圈。 海宁知道,整个婚礼进行到了奠雁礼这个环节,她马上就要上场。 刚刚想完,新郎的身影一动,胳膊一使劲,那只带来的大雁就被扔进帐里。 新娘一方,早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要选好眼明手快的女子,准备抓大雁。 在抓住大雁后,就要用红罗裹住它,还要用五色丝锦缠住雁嘴。 这只大雁,女方的人一定要保管好。 等到婚礼结束时,男方会来拿钱赎走大雁,再把大雁放生。 海宁也曾经参加过婚礼,自然是知道整个流程,早就挽好袖子。 这一次代表唐王府上阵抓大雁的人,她是主力。 大雁原本是能飞的,但现在是剪过翅膀的,自然不能飞。 海宁直接拿着红罗像耍鞭子一样一兜,直接就把大雁裹住,嘴巴按规定弄好。 其他人都是相当惊讶,这么就抓好厉害。 奠雁过后,新郎又要开始吟诗。 好在这位肚子里有不少真材实料,就开始吟诵了诗。 这是在催请女方把屏风、幔帐打开的诗。 长平是有些心疼未来的夫君,就没有更多坚持。 让人请了童男童女,去撤开围起来的幔帐。 撤开幔帐后,新郎进来还带着一只雁。 按规矩,他是要跪在坐在马鞍上的新娘面前。 顺手把大雁放在新娘面前。 海宁看到这里,感觉新郎家还是准备的很充分,才会有那些真大雁。 这是第二只大雁。 只怕是养了一段时间,一个个都是肥嘟嘟的。 刚才被她抓住的那只就是很沉,也不知道能不能再飞起来。 当然要是举行婚礼时,搞不到大雁,可以用鹅、鸭、木鸟这些东西做替代。 新郎抬眼看了一眼新娘,差点没有认出这是自己的妻子。 这是谁啊? 满脸的白粉! 好在那双眼睛里流露出来的神情,让他认出来。 而新娘已经是有些无奈,甚至不敢笑。 就怕自己一笑,脸上扑着的粉,就簌簌下落。 整个脸都是僵着的。 她示意新婚丈夫赶紧接着做。 而新郎在认出新娘后,终于松了一口气。 就和新娘一起站起来,准备辞别女方的父母亲。 此刻的唐王和唐王妃看着女儿女婿,有些想要落泪。 这一次女儿出嫁后,就变成了客人,回娘家也不再是回家,而是做客。 好心疼,但要是女儿真的不出嫁,也是不行的,最终他们说出来做父母的叮嘱。 新婚夫妻两个人拜别父母亲,辞别家庙后,就准备登上新郎带来的婚车。 新娘在出门之前,头上可以盖上防止外人看见的大块方巾。 也可以不盖,手里只拿一把团扇挡在眼前。 这一次郡主出嫁,就没有盖什么方巾,而是用的是扇子。 就是一把双面绣的团扇,这是余颖特意送来的。 在坐上婚车后,新娘有些想要哭。
第二十一章 婚礼(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