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货到付款(1 / 1)

“如果船舶破损不严重,进水不多,只要把进水舱区里的货物搬走,就可以修复破损的地方,不会影响船舶继续航行。” “坚持驶到就近的港口,或陆地进行抢救性修补,极大程度的保障了人员和财物安全。” 听了简单介绍,眼前正好有施工画面演示,李英兰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她记得在古代,天朝是全世界造船技术最高的地方,而且,最关键的是,水密隔舱的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天朝人民的造船技术,领先了西方世界很多年,能看见这么伟大的工程,她心里实在是倾佩,也感叹自己的幸运。 对上黄主事小心翼翼打量过来的视线,李英兰为了一记放心的微笑。 “新船我们愿意买,要运到临安古原县去。” “原来是临安古原县?”黄主事紧张的心弦一松,他对这地方可太熟悉了。 “好,古原驿站用的船,都是我们造的。” 说完,黄主事傲然的挺挺胸膛。 李英兰觉得这事儿确实值得骄傲,古代的能工巧匠这么多,不是人人的手艺都可以获得官府的认可。 就好比皇家御用皇商,民间商人争破头想当,就是这个道理。 大家相谈甚欢,气氛也开始闲适,在黄主事的带领下,他们一行人,在新船上逛了一圈。 看下来,她觉得和普通民用船相比,确实更加舒适安全,客舱的使用面积也宽敞了不少。 大家相继走下船,透露了要买的意向,后续就开始谈价格了。 黄主事积极给价,他表示一艘宝船要多少价格,就比什么手势。 一艘宝船要价500两。 李英兰再是做好心理准备,都没想到会贵的离谱,换算一下,她要五千两白银才能买到十艘船。 虽然她不用自家的钱,但她也得替蒋知府省钱是不是。 蒋知府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想必这次用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想到这里,她就觉得必须砍价。 “一艘400两行不行?我们一次买十艘。” 黄主事也不想新船直接烂在手里,他觉得介州知府那边迟迟不结尾款,大家都想等着拿工钱养家,还不如便宜点卖给她们。 反正都是官场上的人,他们知府想找麻烦,他只管往临安身上推,让两地知府隔山隔海的打官司去,他只能管到眼下的生死了。 再没有现钱流入,他的海工造船厂也要面临倒闭。 黄主事没有考虑太久,便准备答应了。 “也可以,但我要求付额全款,所以做到吗?” 若还是先给一半,再剩一半不结算,他真怕又惹麻烦上身。 至于少了的十艘,他觉得很好办,只要发得出工钱,大家继续跟他干活,可以再造十艘是不是? 反正先违约的是官府,他私下怎么处理,只要没到不能转圜的余地,他都不怕。 谁让他妹妹是知府的爱妾呢! 他妹子还在时不时的帮忙催着钱款呢,有啥风吹草动,他肯定能立马知道。 李英兰觉得,她写封信让人转交,蒋知府肯定会给全款,这不是问题,便说。 “可以啊,我们用四千两的价格成交。” 这边一个想出手,一个想快入手,生意一拍即合,大家都很满意,觉得顺利无比。 黄主事忍不住激动的问:“老夫人准备多久付款?” 李英兰觉得这句话有点问题,她忍不住纠正。 “不是我付钱,是临安的蒋知府付钱。” “等十艘船运抵临安,你们就有钱拿了。” “啊?!” 原本欢天喜地的黄主事,听到这句话心里哇凉哇凉的,要先出货才有钱啊? 要是赖账不给他怎么办? 黄主事的跟班们把对话全听了去,个个站在旁边唉声叹气,有人则是怕主事答应,也不顾及有外人在,满口都是千万别答应。 李英兰今天是带着诚意出来的,她想是个人都会有顾虑,所以眼神示意董有森,将知府的亲笔信,拿给黄主事看。 黄主事念过一年学,识字方面是个半吊子,他连蒙带猜的把信看完了。 最关键是盯着,落款上面的私人印章使劲看。 李英兰微笑解释:“想必黄主事觉得眼生?” “临安换了一任知府,这位知府有大志向,想打通水陆两地的贸易,用贸易来拉动临安的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黄主事不了解临安的事情。 “对,临安近年发生了偌大的饥荒天灾,还有遭受鼠疫的其他府城人民,跑到了临安避难。” “现在的临安劳动力过剩,经济贸易又过少,所以信上所言,临安新上任的知府,正在修建码头。” “以后,两地通商会更加方便。” 黄主事担忧的说:“我看未必。” “现在海上海盗猖獗,这十艘船,就算我们愿意卖,它们能安全抵达临安吗?” “如果船没有抵达,而是被海盗打劫了,请问老夫人,这样的损失,临安知府愿意承担吗?” “这……” 李英兰刚有一点迟疑,旁边的陈管家说话了。 “我家老爷,可以派兵保护船队。” 他当然不可能做主人家的主儿,不过是早先得了嘱咐,无论如何都要给亲家太太撑起台面。 老爷给腰牌的时候说过,一定要让亲家太太没有后顾之忧,所以他才接了这么一句话。 听说有赵总兵派人随行,黄主事才觉得此事有点靠谱。 不过黄主事比较谨慎,还是没有一口答应,生怕有什么自己一时没察觉的地方,他想多提几个问题,避免再被坑。 黄主事的心情,李英兰相当清楚,好心情的坐下,静等对方提问,她能回答的都答了。 就在他们一问一答之间,就到了该吃晌午饭的时间,按说该有眼色的主动告辞。 别人已经这么穷了,难道要留下来,等着别人请吃饭吗? 董有森胳膊肘戳了戳他娘,暗示的意味十足。 李英兰心下了然,她觉得自家可以先离开,等午后再过来,反正生意要谈成,多跑几趟都行。 李英兰带头起身,准备告辞。 黄主事还真的没有挽留,毕竟这一行人得吃掉多少米粮啊,不是他小气,他是快没米下锅了。 等他们离开室内,外面四散着做饭的香气。 这时候,突然有一名中年妇人哭丧着脸跑过来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