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衙内站在门里目送我走远,人都拐弯看不到了还不舍得走开。
小会忍不住上前提醒:“哥儿,关门吧,不然万一谁路过碰到,正巧给看到了就不好了。”
三衙内对外还在称病中,且还是病的很重恢复很慢的那种。府里拦截了一切打着探病理由要见他的人,甚至东京府为今秋新晋举人举办的鹿鸣宴都以此理由推脱了,国公夫人为此还背上了罪魁祸首。他要是行为不慎让人看到他没事好好的一点病没有,这篓子可是捅到了天顶,说是“欺君之罪”都不为过。
这样说并没有夸大的成份,秋试的解元值得“兴师动众”。
在容国公眼里的“区区”举人第一有多荣耀,这还要从梁建国说起。
梁之前兵荒马乱,太祖黄桥起兵建国,初期国界并不大,涵盖的也就是梁城周边的中原地区。
当时文风不盛,朝廷连最基本的公文格式都不完备,哪怕是精通国家公文格式的吏都会在一夜之间被拔擢至高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因为科举荒废,能三级考到进士的士子非常少,甚至最少时能达殿试阶段的仅仅几人。朝廷因此取消了进士考试分科录取的办法,只是根据考试成绩把中试者分为了及第和出身来区分高下。
后来随着国界越来越大,国家逐步趋于稳定,人才也不断涌现,科举考试终于能把达到殿试阶段的进士们分成了甲乙两科。
之后又一步步的发展,甲乙两科中又分成了五甲,一甲和二甲为赐进士及第;三甲和四甲为进士出身;五甲为同进士出身。但就这样,全国二十五路一区,就算是正科考能到梁城参加省试殿试的也不过几百人左右,千人的次数都屈指可数。
由此可推出梁全国具有进士考资格的举人有多少了,精贵不精贵,是不是容国公说的“区区”。
东京府秋试是梁国最大的举人考。今年恩科秋试,连其中的滥竽充数都算上(就是报了名没有胆量进考场的),不过五百。
想想梁城有多少人,我虽然没有具体统计过(朝廷中肯定有具体的数字),根据日常出门所见所闻,我估计京畿路怎么也要有几十万人吧(包括像我这样外来梁城的人在内)。
这样的人数比例区区五百人,五百人算什么?更何况筛去没胆量入场、因故因病未到、以及中途各种原因提前退场的,正常全程参加完秋试全过程的也不过四百人上下。
四百人录取还是按照惯例截止到前三十,并没有减少名额。这概率考生要说是比正考幸运很多,可能考取第一的解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秋试录取以名额分配为录取标准,不会因有资格入场秀才的人数多少而改变。结果就是报名人数少,考生会占名额的光;报名人数多,考生会吃名额有限的亏。就像太祖时期殿试进士报名的才区区几人,录取比例那是空前绝后的高。
这样是不是感觉不公平?可天底下哪有什么绝对公平的事!就比如谭玘。
之前就说过谭玘落榜殿试不是因为水平不够,而是他的观点不被当年的考官认同,又加之阅历不够,锋芒毕露,不懂得隐藏等等。当他如今学会了认识自己的缺点,学会了避其锋芒,又刻意按照我的要求去解答,他写出来的解必然是水平不差。
可这样就能拿到解元吗?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