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府秋试为什么不会因为报名人数的多少而添减录取名额,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梁朝南北文化水平高低不一所致。
梁南疆地区繁华,文化水平高于北方地区,在解试录取名额不同等的情况下,南人出身的进士几乎占据了朝廷进士的大半数,其导致的后果势必是引起北方举人的严重不满。
梁城如今地处梁朝全疆域的北方,北方举子也包含梁城举子。不能说梁城举子比其他地区举子就高贵,可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以及举子背后家族等等造成的影响,牵涉肯定比远离京都的举子广。
朝堂动荡。为了平衡南北差异,朝廷的招数就是全国所有二十五路一区解试录取名额一致,不管南人的水平高还是北人的水平低,总的榜上有名的名额都是一样的。南人因此抱怨的话,只能抱怨谁让你是南人!
这样虽然还是不公平(由对北人举子的不公平转为对南人秀才的不公平),可谁又有办法找出来一个所谓绝对公平的法子?
东京府作为京都府衙,允许全国范围的秀才报名参加他们地区的秋试,名额就比其他地区多出来五个。
可别小看这区区的五个名额,这可是为一些秀才作弊举人开了一条通天大道。
在本路参加解试把握不大的南人,又家族经济实力雄厚者,大多数会选择到梁城参加秋试。
因为梁城的北人秀才水平不够啊!
准备参加京畿路秋试的南人秀才水平比同样南人秀才中的佼佼者当然不行,但比北人秀才那是绝对完胜的节奏,因此京畿路东京府的秋试解元出身南人成为常态。
虽然梁城土著秀才甚至榜上有名的梁城举子也会时不时的抗议下,可这声音太小了,在梁城的南人进士又太多了,抗议声还没有响彻朝野就被辗压下去了,因为东京府出题审卷大人们俱是南人进士出身,百不抽一才会有一个北人进士出身,也不一定就是梁城的进士,他才不会冒得罪同僚的风险帮梁城秀才举子呐喊。
谭玘是南人,又是南人中的佼佼者,他没有考取他那次解试的第一是参照物(南人佼佼者)不一样,还有我上面说的,成为第一的因素很多,不是单单的限于文化水平。
他如今的阅历改变了他的解题思路,又加之刻意迎合当今的普遍认知,他在解今年南人进士出身的东京府出题大人们的题时,解不仅思路上和大人们接近,文笔上也能入大人们的眼。
就这就能注定秋试第一吗?还不是!还有三衙内的运气。
不得不说三衙内的运气非常好。他拿到的解是谭玘在时间充裕几经推敲下写出来的,必定比考场上有限时间内写出来的解的水平要高许多。又加上今年秋试是恩科,时间仓促,南人秀才来不及赶到梁城参考。
南人秀才人数不多,北人秀才水平不高,解又是提前准备……几种原因才成就了“沈梦墨”的卷子被评为解元。
这样的解元不参加祝贺中举的鹿鸣宴,没有强有力的解释理由,任谁都会猜测原因——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