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调速度和火力的,机械化战争基础上,信息化战争加入了:“先敌发现、先敌开火”。
而米军的先进传感技术。
红外设备、雷达性能的提高,依赖于集成电路等,半导体元件性能的提高。
西方半导体工业,在70年代后的高速发展,为米军先进军用传感器技术,奠定了工业基础,而苏联半导体工业的徘徊不前,使得苏式第三代主战装备,与西方出现了,明显的性能差距。
例如苏27与F-15两款战斗机的机载雷达。
苏27的NO01火控雷达重达550千克。
对典型战斗机目标的探测距离,却只有110公里,而F-15的AGP-63雷达探测距离超过150公里。
重量才221千克。
更为重要的是,AGP-63雷达的火控计算机,运算速度达4000万次/秒,NO01雷达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才为17万次/秒,这使得苏27的多目标能力攻击能力,与F-15又产生巨大差距。
由于米国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导致苏联的半导体工业落后。
二战末期,军用雷达的发展催生了晶体管,西方的市场经济,使得这种新技术在民用产品上。
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
使得西方半导体工业,在晶体管基础上推出了集成电路,微电子元件的持续升级换代,进一步催生了高速发展至今的信息产业,民用工业的这些技术进步,又回头促进军用电子设备、传感器技术性能的提高。
可以说,米军在海湾战争中。
表现出来的信息技术优势,是市场经济促进的工业技术进步成果。
赵卫东知道,微电子元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在2000年得到了承认,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的3位发明者。
获得了200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中一位获奖者正是,前苏联的科学家,若尔斯·阿尔费罗夫。
苏联曾拥有领先的前沿研究,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因为没有相关配套技术的支持,无法象西方众多发达国家那样,技术共享优势互补,高效率地进行工业应用和升级。
结果导致从60年代末期开始。
苏式武器装备的电子技术,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同类产品,差距最终在80年代显示出来。
不仅在军用装备领域如此。
由于半导体工业的落后,到了80年代。
苏联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主要外汇收入是出口石油等自然资源,严重腐败导致国家经济上的困境。
是最终导致苏联在1991年末自行解体,无怪乎有人偏激地说,“导致苏联衰落的真凶是半导体”,1991年的海湾战争,宣告苏式武器神话的破灭,同年底苏联解体,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海湾战争的实质是。
米军依靠全面领先的传感器技术,彻底击败以苏式武器为主的伊拉克军队,海湾战争可以说是,戳穿了苏式武器的神话。
同时也宣告了,信息化战争的来临。
米军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源于西方发达的半导体工业。
很多的专家认为,是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自身半导体工业徘徊不前,苏式武器的发展升级,也就无法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以苏式装备为主的伊拉克军队,甚至无法意识到战争形态的改变。
所以在海湾战争中,“伪强国”本质原形毕露。
海湾战争使得,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
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
对于这些说法,赵卫东并不认同。
苏联计划经济,造就了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这个全世界人有目共睹的,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联的最精华的欧洲部分,可以说是被战争打成一片废墟,人口捐失三千多万,而且都是青壮年。
而米国在二战结束时。
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百分之五十,而且拥有最强大的武器原子弹,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航母,拥有最强大的海军。
拥有最强大的军队。
可以说此时的米国,已经强大到极点。
而此时的苏联要从战争的废墟里,建设自己的国家,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从二战结束后,世界就分成两大阵营,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个就是以米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从那个时候起。
以米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就开始对苏联进行了,严密的经济和技术封锁,想要扼杀苏联,可是苏联并没有被吓倒。
他们却从绝境中崛起。
如果说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僵化的体制。
那苏联是如何能够从二战的废墟中,还有在西方的经济和技术的封锁下,仅用了短短的二十年间,就赶上米国,成为能跟米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确实有赖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虽然说电子技术在西方的封锁之下。
技术出现了比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