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出游江都时,所用的龙舟有几千艘,带着二十万人一起出游,单是拉纤的船工就有九千多,全都身着玉彩袍,他游江都时所乘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
上有四层楼。
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下层为内侍居处。
杨广功业。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三征高丽。
三次远征,可以说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时也将杨广死要面子、追求唯美的个性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攻打高丽,受地形所限原本用不了那么多兵马。
而杨广却征集了。
百万之众,当时朝中不乏,有勇有谋的大将,可杨广却要御驾亲征,行军路上还带着。
后妃宫女、僧尼道士、仪卫乐队。
十分注重礼仪排场。
途中还经常诗兴大发,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演戏,结果屡战屡败,但为了他的“圣王功业”,臣民必须万死不辞,这一系列的工程,一个朝代能完成一、两项就非常不容易了,没有想到隋炀帝在十几年间。
竟然一股脑都做了下来。
可见他父亲留给他的,底子有多厚,甚至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存粮还没有用完。
历史同时也证明了。
再强大的帝国,也不能妄自尊大。
也不能不爱惜自己的百姓,不能让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要是老百姓真的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就是强大到如此地步的大隋帝国,也无可奈何的走到灭亡的下场。
国家的兴亡。
其实只在一念之间,其实赵卫东知道,杨广是一个胸怀着,成为千古一帝的高远志向的帝王。
他想在帝国版图上。
肆意书写恢宏篇章的帝王。
他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堪为不世之奇才,对隋朝来说,他又是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却留下千秋功业,还能遗惠于千秋万世,杨广就和魏武帝曹操、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这几人一样。
同属于。
在政治、军事、文学、诗词、领域,均分别达到,当世一流水准,同时配得上。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之名的天才。
杨广初封晋王。
美资仪,性敏慧,才华横溢,得其父皇杨坚和其母独孤皇后宠爱,二十岁时为南征大军主帅,挥军灭陈朝,结束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之后他主政江南十年,招揽士人,推广文教,有效促进了南北融合。
终于取代。
其兄杨勇为太子,即位登基,杨广怀着成为,千古一帝的高远志向,迫不及待的想在帝国版图上。
肆意书写恢宏篇章。
他开始典定科举制度。
建进士科,恢复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削夺高门士族权势,提拔平民人才,又营造东都洛阳,让政治重心脱离,关陇集团控制,他修建大运河,西巡张掖,开拓丝绸之路。
使得全国物资。
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南北东西各方文化经济交流得以通畅,杨广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干和文学才能。
吐谷浑汗国。
是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国家。
始祖是辽西鲜卑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吐谷浑与慕容廆不和,率众西迁,最后在青海一带定居,吐谷浑于329年建汗国,典章制度类同晋制,风俗与柔然、突厥相似。
大业四年。
隋臣裴矩指使,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清求援军,杨广乘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
步萨钵可汗逃亡。
此战开拓疆域数千里。
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隋廷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第一次将青海,纳入华夏的版图,可惜文韬武略比肩秦皇汉武的。
炀帝并不是圣人。
虽然在他的规划下,大隋变得更加强大,他北破突厥,西征吐谷浑,南抚琉球。
东巡江南。
形成了南北文化大融合。
他成为了国人眼中的圣人可汗,巨大的成功,也蒙蔽了他的双眼,满朝都是阿谀奉承之声,让他飘飘然了,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于是就变得自以为是,变得越来越刚愎自用。
到后面更是。
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在他的暴虐之下,谁也不敢谏言,到最后江都兵变的时候。
明明知道叛军。
将要作乱。
连他结发几十年的妻子萧皇后,都不敢告诉他有叛军,将要作乱的真相,上帝要将谁灭亡,必将使其疯狂,隋炀帝可以说,是一位想有作为,而有才干的君王,只是因为过高估计自己的才能。
盲目到。
不听别人意见的地步,让他失去了,可能纠正错误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
他根本不懂得。
关心百姓疾苦,不能体恤百姓,不顾百姓的死活,毫无底线的压榨百姓,才让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煎熬,逼得天下百姓起来造反,推翻他的残暴统治,这是非常深刻的历史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