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总管,晴同窗就是这么称呼的,刘总管可喜欢她这样唤他。翁翁在蜀地是叔公的意思。刘翁翁精通算学、琴艺、棋艺,教过晴同窗一阵儿。”
苏晴带着苏逊的经义回了学舍。
喜儿估摸时辰快到了,立在外头等着,一见着人就道:“公主,怎么样,经史课有趣吗?”
“今儿讲的汉高祖刘邦,老先生居然将我写的小传给读了一遍,我与同窗争辩吕后之变根源在汉高祖。”
苏晴进了学舍,欢儿已经沏了茶水,奉了点头立在一边。
苏晴道:“上经史课的时候,有的在看话本子,有的在做文学课的功课,还有的在传小纸条。柳殊在帮周勖写功课,太不可思义了,他能模仿周勖的笔迹,我最多只能模仿六分李小姐的笔迹,我猜他还能模仿其他人的。”
喜儿问道:“他也能模仿公主的笔迹?”
“极有可能,我回头问问他,我在想,这件事太学的先生知不知道?”
“不是甲班管得很严,竟然也允许他人代写功课?”
主仆三人又议论了一阵,苏晴饮了茶,洗漱了一番,抹了雪花膏,坐在小花厅上看苏逊的诗词经义,整体来说写得还不,这应该是从柳殊的经义里抄来的,看柳殊用的笔墨亦都不,应是太学派发的。
苏晴道:“上午三堂课,下午两堂,晌午不回宫,在太学用饭,你们晌午可在学舍休憩室里小憩。”
喜儿道:“公主,我们打听过了,太学有饭堂,早、中、晚三餐皆有,早上是稀粥、豆浆、包子、馒头、一个鸡蛋、两样小菜;晌午是米饭、馒头,一荤两素一汤;晚上是面条、饺子。”
欢儿补充道:“公主,太学后面是上林苑,原来初六、十六、二十六这三天都有骑射课,俱是上午半天。”
苏晴夸赞道:“干得不,多打听一些,再打听一下太学甲班那几个学子的事,今儿有个圆脸公子拿了我的经义抄,柳殊的经义做得好,回头我要借来看看。柳殊是不是能模仿许多人的笔迹,要不然,太学不会没人发现他代同窗做功课的事。”
苏晴別了茶,捧着经义回了甲班学堂。
欢儿、喜儿则到外头打听情况,尽量多了解一些,其实多是问五郡主、三郡主的服侍宫娥,她们乐得多讲些。
诗词课,来的是一位翰林院学士,讲了两厥词,苏晴拿笔写经义,下次得多备几个空白簿子,文学课、诗词课、经史课的都得写。
专职先生不同啊,一看学士就是做了有些年头的先生,讲得通俗易通,苏晴觉得她若用心,许真能填出词来,只是水平估计不高。
先生让各人下次上课时交一篇词作,题材不限,自由发挥。
苏晴的经义写了好几页,她细细地翻看,看着这些,都有一种身临诗词画境的感觉。
刚下课,苏逊就过来,“晴同窗能不能将经义借我抄一遍。”
“晌午不行,晌午我得写功课,还得用它写一首词,下午我借给你。”
“好,下午借也行。”苏逊扫过四周,低声道:“你记得把你的书和书包带走。”
他是提醒她?
难不成有人偷书?
这可是太学,应该不会罢,他是什么意思?
苏晴照做了,将文房四宝收入书包,将书整理好,抱在怀里出去了。
苏逊揽入一个少年,“走了,回学舍,一会儿要开晌午饭,吃完饭写功课,写完了再睡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