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高考第二天。
刘川枫5点就醒了,意再睡,就支起身子,背靠床头坐着,不自觉地梳理起了郑克敏的时间线。
结合昨晚在网络上查找到的资料,刘川枫现在知道:这位克敏兄长他三岁,出生在吉林省山城镇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早前开了一家小吃部,父亲郑铭炒菜,母亲纪露打杂。后来妹妹郑芷如的病越来越重,花销也越来越大,靠小吃部支撑不了。郑铭就去了缅北,在一家赌场里给赌客们做饭;纪露则在山城镇中学门口摆摊,卖起了炒酸奶。
郑克敏从小懂事听话,智商极高又勤勉要强,高中三年,多次联考,都是全市第一,妥妥的“小镇做题家”。
在刘川枫头撞礁石,昏迷不醒的时候,郑克敏正攥着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纠结不已。最终为了给妹妹换心,那一年,郑克敏选择了靠复读赚钱。
刘川枫高二那年,郑克敏又一次放弃了北大,选择继续复读,这一回是为了帮卫怀薇的爸爸还债。
刘川枫高三那年,郑克敏终于结束了“高考雇佣兵”的生涯,来到了心心念念的未名湖畔。
也是那年寒假,他去缅北认领父亲的尸体,之后便没有了之后。
“川川,你得起床了。”乔雅在六点半准时叫醒,把刘川枫的思绪拉回到了当下。
“考试要紧,不能再乱想了。郑克敏就是一个bff而已,我得对刘川枫这个ID负责。”
王姐回来之后,早餐又丰富了很多。从庖厨中解放出来的乔雅,盘了个更复杂的头型,身穿一身绿色旗袍,比昨天那身红色的更显年轻。
“这个颜色比昨天的适合你,如果不来旗袍爸爸的话,你绝对是‘榜一’。”刘川枫点评道。
“你觉得,如果我有事不能到场的话,刘科会不会为你穿旗袍?”看到儿子的状态比昨天轻松不少,乔雅也来了谈兴。
“我爸对我挺好的。为了我,别说穿旗袍了,裸奔都行。”
……
考场轻车熟路,试卷似曾相识,上午的英语考试顺风顺水。
英语这科是郑克敏的短板,三次高考都刚过130分;英语偏又是刘川枫的强项,发挥好了过100分不成问题。所以,考这科时,刘川枫没有留力,毕竟乔雅和刘科的英语水平都不,这科分数高,绝对解释得通。
下午的历史考试,却彻底把刘川枫烤糊了。选择题尚且能雾里看花,非选择题就完全是盲人摸象了。
“完了,又芭比Q了。那玩意还真有保质期啊。我上一次是4号晚上加载的,6号下午就不行了。这一次是6号晚上加载的,今天,也就是8号下午就不行了。看来保质期也就一天半啊!”
遗憾之余,刘川枫就开始在草纸上算分。
“语文,主观题那么多,也就130分,再高了谁也不敢保;数学,割了两道大题,最高126;英文,就算134,这加起来也就390。对标600分的期待值,后三科还得考210分才行。历史估计也就30多分,这样下去500分都过不了,还奢谈什么专业选择自由。”
刘川枫悻悻地回到家,和乔雅说累了,就直接回屋关门。乔雅只道是他没考好,想静一静,也嘱咐王姐不要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