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节南北归统一(1)(1 / 2)

7月5日,国民政府内部各派系在吵了半天后,终于被蒋介石全部说服或压服,取得了比较统一的结果。国民政府当天正式公开发表《和平解决东北问题的三项原则》,作为张学良在7月1日发表的《决不妨碍统一通电》的回复。国民政府提出的三项原则是:一、以政治手段在不流血中解决东北问题,为东北人民谋取福祉;二、希望张学良和东北当局对东北内部的新旧两派都能兼容并顾;三、希望张学良能以公正的手段稳妥处理好东北的政务军务。

这个《三项原则》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明国民政府同意和东北全面和谈,但意思也不隐晦,很清楚地透露出了国民政府愿意接受东北的主动易帜。蒋介石之所以说得这么含糊,是为了防止过分地刺激日本人等其他敌对势力。但张学良、张作相等东北高层还是迅速心领神会了,两边已经心照不宣。这个《三项原则》也表明了,国民政府已经正式放弃了用军事武力的方式解决东北的计划了,北伐军不会强行进攻东北了。这让张学良、张作相等人都松了一口气。

7月8日,张学良和张作相派出的全权谈判代表王树翰、邢士廉、米春霖、徐祖诒抵达青天白日旗已经飘扬了一个月的北平。在北平西山的碧云寺内,王树翰等人得到了蒋介石的亲自接见,当然了,现场没有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毕竟蒋介石希望以后的东北只听自己的话。东北这么一大块地盘,蒋介石自然想吃独食,而不是去跟冯玉祥、阎锡山他们平分。因此这场会谈,明面上是东北和南京政府的第一次高层接触,实际上就是张学良和蒋介石进行两人间的讨价还价。在一番官样文章式的客套寒暄后,东北代表们先是大谈特谈国民党和奉系的“良好传统关系”,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前,张作霖为了报第一次直奉战争的一箭之仇,曾联络南方的孙中山一起对付直系,双方互派特使来往,张作霖还赠送给孙中山十五万大洋和三万支枪械以支持国民党(当时负责这事的就是邢士廉)。之所以提这个陈年旧账,东北代表们自然是为了拉近双方的关系,为接下来讨价还价奠定“感情基础”。蒋介石自然也频频点头,声称“国民党一直没有忘记张作霖大元帅当年雪中送炭的恩情”。进入正题后,东北代表开出张学良和张作相等人制定的“东北易帜”五项要求:

一、易帜后的东北军务政务最高领导人必须仍是张学良;

二、国民革命军不入东北,东北的军队经过整顿缩编后加入国民革命军;

三、东北以后在军事、政治、外交上都服从南京政府,但南京政府不干涉东北内部人事;

四、东北的军政高层根据自愿原则而加入国民党,但国民党不在东北设立党务宣传组织;

五、热河省划归东北当局管辖治理。

会谈中,王树翰特别强调了张学良总结的“三服从一互助原则”,即在易帜后,东北当地政府在军事、政治、外交这三方面都绝对服从南京中央政府,经济上和关内展开南北互助。对此,蒋介石十分赞赏。其实他也知道,东北现在虽然是吊在自己嘴边的一块肉,但旁边却有一头比自己凶狠多倍的日本狼也在虎视眈眈,自己若不小心对张学良逼得太狠了,或者刺激到了那头日本狼,那东北这只煮熟的鸭子就会飞了;另一方面,东北毕竟是关外苦寒之地,距离蒋介石的嫡系根基华东地区太远,与其对东北太苛刻,还不如把重点放在关内南方的那些地方军阀以及那股堪称是心腹大患的“红色祸水”的身上。因此,蒋介石也没有太过于强求逼迫东北的代表们,而是也提出了“南京政府接收东北易帜”的五项要求:

一、东北的军队必须按照南京政府的要求进行全面改编缩减;

二、东北各地全面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全面悬挂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三、东北在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上必须且唯一服从三民主义;

四、东北的政务机构里必须要有南京政府指派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