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朝鲜战争期间率部向北华军投降的畑俊六担任日本雇佣军总司令官,他此时的军衔是中将。原日本和平军总顾问、日本陆军总顾问武书源上校继续担任日本雇佣军的总顾问。
杨宇霆热火朝天地组建日本雇佣军时,徐永昌也紧锣密鼓地扩大北华的武警部队。
北华共有1.75亿人口,所以拥有一支庞大的警察部队。北华的警察部队总计30万警察,另有1万特种警察和5万武装警察。徐永昌在着手后,迅速把北华的武警部队给大大扩建了。但徐永昌扩建武警的速度自然比不上杨宇霆“就地取材”组建日本雇佣军的速度,因此徐永昌花费了很大心血和时间,才把北华的武警部队扩建到了25万,5万驻守本土,20万前往军队在苏联境内的占领区,最终形成了日军、韩军、北华武警,三方联合管理占领区的局面。实际上,新建的这20万武警跟正规军没什么区别,除了打着警察的称号和穿着警服,手里拿的照样是正规军使用的冲锋枪,乘坐的照样是正规军使用的坦克和装甲车,警员也是从军队预备役部队里招募的。(张学良曾有个很恶俗的想法:组建城管部队去扫荡苏军的游击队。)
日军和北华武警的战斗力自然大大地超过韩军,25万日军、20万北华武警、25万韩军,北华对后方占领区投入的兵力达到70万。这些兵力的主要责任是:扫荡占领区内多如牛毛的苏军游击队、形形色色的苏联抵抗分子,护卫交通运输线和重要设施,保护中国本土移民,看押和监视各个“自治区”里的中国籍苏联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杨宇霆的脑子非常灵活精明,否则也不会号称“东北的小诸葛”,他办事很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在组建日本雇佣军的基础上,他随后又制定了大规模掠夺日本劳动力的详细计划。
北华本土不需要日本劳动力,因为北华不缺劳动力,实在缺劳动力,也可以招募韩国人来充当,让大量日本劳动力来到北华本土也令人不放心,但北华军在苏联境内收复的失地和占领的新领土则非常急缺劳动力。那些地方地广人稀、荒凉苦寒,但是资源丰富,急需发展开发,急需大量的劳动力。
北华想要开发新领土,靠本土移民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本土移民是中国同胞,肯定是每天工作八小时,还要拥有完善的医疗保障和卫生安全,北华政府肯定不能用皮鞭驱赶本国同胞去干活。至于劳工,则无所谓了,反正让他们劳动是为了榨干他们的劳动价值,就好像黑窑里的苦工。北华政府肯定不能把本国工人当苦力使用,同时也不方便把韩国人和那些已经宣誓加入中国国籍的苏联人当苦力使用,至于日本人,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请示过张学良后,杨宇霆立刻展开了这项工作。
在杨宇霆的安排下,北华军驻日派遣军立刻在日本各大城市都张贴布告,招募日本劳工前往北华军占领区内工作,报酬是每天1公斤大米和每个月18法币的工资。
为了活命,为了每天1公斤大米的酬劳和每个月18法币的工资,日本各地报名参加“日本赴华劳工团”的日本青壮年就跟报名参加日本雇佣军一样争先恐后。毕竟有了粮食和工资,自己和家里人才能在艰难的贫困中活下去。经过统计,在1940年7月份至12月份,这五个月内报名的日本劳工就高达200万人,并且每个月还在以惊人的速度递增,在第二年的时候,来华的日本劳工累计已经达到500万人。
靠着苏联战俘和日本劳工,北华一边打仗一边对西伯利亚展开了大开发。那些劳工毕竟不是战俘,因此待遇比苏联战俘好很多,但自然远不如中国本土的移民。比如中国本土移民的工作时间是三班八小时制,日本劳工的工作时间则是两班十二小时制。裕仁天皇和日本政府虽然都知道北华是在掠夺日本的劳动力,但也无可奈何,并且不得不表示支持。因为日本的国内经济已经基本濒临崩溃,失业人数达到几百万,大量剩余劳动力闲散在国内没事做,这些日本劳工前往北华也是自愿的。允许劳工出国到北华也是日本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日本劳工和日本雇佣军一样,每个月18法币的工资里有3法币是交给日本政府作为赋税的。假如北华招募了500万日本雇佣军和日本劳工,那么日本政府每个月就能得到1500万法币的收入,一年就是1.5亿法币,这对财政赤字的日本来说是一笔非常重要的财源。
《北华军战史》记载:
...使用日军取代韩军以及我方大规模扩建武警部队后,我军占领区内的治安情况立刻立竿见影地大大好转。虽然我军对日军并无好感,但各部队都对日本人尽忠职守的精神、良好的服从性、执行命令执行到底和完成任务坚决完成的作风而称赞不已。韩军忠诚可靠,对待苏联平民凶暴残忍,但是面对苏联军队和苏联游击队时则战力低下、战果贫乏,一个团的韩军被几百苏军游击队员压着打的局面屡见不鲜,并且韩军执行艰苦任务时积极性不高,甚至会找各种借口消极怠工;日军则不然,日军虽然对我军并无多少忠诚度,但为获得物质奖励,日军确实是认真和努力去完成任务的,执行命令毫不含糊,绝不会打折扣或跟我军讨价还价。战斗中,面对数量跟己方一样甚至比己方还多的苏军抵抗分子或游击队,日军一律是坚决抵抗到底,击溃对方后还会穷追猛打,战斗精神非常坚定,战斗意志也非常坚决,绝不会像韩军那样狼狈而逃。游击队的作战方式就是见便宜就占,见势不妙就逃。韩军在对付游击队时,会跟对方打阵地战,如果对方人多,韩军就会士气低迷、消极避战,如果对方人少并逃离了,韩军就会见好就收,因为害怕伤亡而不敢追击下去;日军则是勇猛地击溃对方,随后展开积极的追击。根据资料,日军第2旅团第4联队曾在一次战斗中追击一支苏军游击队足足追了三百多公里,一路依靠我军运输机空投物资而维持体力和战斗,最终全歼了那支苏军游击队,该联队的日军广播在战斗后得到了五万法币的奖励。
日军参战后,苏军游击队对我军铁路线或重要设施展开袭扰,等于暴露了自己的行踪,随后就会被日军死死咬住、一路追击,不把这支苏军游击队彻底消灭,日军基本是不会放弃战斗的。正因为日军战斗力强劲、战斗意志坚决,富有勇猛积极的精神,所以苏军的游击队迅速被一支接一支地消灭掉。
日军对苏联军队、苏联游击队、苏联武装平民、苏联平民的手段都是一样的残酷无情。日军、韩军、我方武警,执行的任务是很不同的。我方武警的主要责任是保护我国本土移民,韩军的主要责任是看押和监视那些已经加入中国国籍的苏联人,日军则主要是对付苏军游击队和各种抵抗势力。一开始,我方给日军开出的嘉奖规格是:杀死一个苏军游击队员或苏联抵抗分子,奖励3法币,割下耳朵作为凭证。但日军很快就使用“杀良冒功”的手段,也就是杀死苏联平民,割下耳朵换取嘉奖,这使得大量苏联平民被杀。我方随后改变了嘉奖规格,不以耳朵作为凭证,以缴获的武器为凭证,一顶苏军的M1936/1940钢盔换取1法币,一支苏军的莫辛纳甘步枪换取3法币,一支苏军的PPD冲锋枪换取10法币,等等,这个改动才确保了日军杀的都是苏军游击队员和抵抗分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日军对待苏联平民是非常残酷的。我军占领区内的苏联平民分为三种,一种是愿意加入中国国籍的,一种是不愿意加入中国国籍的,一种是加入抵抗组织或暗中支持抵抗组织的,第三种是格杀勿论的,第一种被集中送到自治区内交给韩军看押,第二种苏联人里的劳动力会被强征为苦力劳工,妇孺老弱则会被强行驱逐出境,这种事被交给了日军,实际上没多少苏联人会真的在日军的押解下回到苏联政府控制区,90%都死在了路上,一小半是因为饥饿、疾病、疲惫等原因而死,大部分则是被日军虐杀和屠杀的。青壮年已经被强征为了劳工苦力,老人和小孩被日军杀死,妇女被轮奸后也被杀死,日军杀人不使用子弹,因为我军发放给他们的子弹并不多,他们需要用子弹参加战斗,屠杀平民完全是用刺刀捅死或者活埋等节省子弹的手段。保守估计,整个苏联战争期间,被日军屠杀的苏联平民超过500万,远超过韩军。
日军之所以这么残酷对待苏联人,因为日本人和苏俄人也是世仇关系。日军和韩军的关系则颇为可笑,这两支军队虽然都听命于我军,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日军和韩军的关系非常冷漠,可以说是互相厌恶、互相憎恨、互相蔑视,日韩军爆发斗殴事件屡禁不止。
由于日本雇佣军远比韩军更可靠,因此随着我军在苏联境内的占领区滚雪球般越来越大,日军规模也滚雪球般从24个旅团陆续扩建到了50个旅团。这些日本雇佣军,起码减少了10万我军将士的伤亡。
通过这些多管齐下的措施,北华在苏联境内的辽阔占领区开始逐渐稳定下来,并且还进入了全面开发状态,这对北华接下来的对苏战争自然是非常有利的。而在德国那边,商震随后也把北华的经验转达给了德国高层。德国在苏联的占领区虽然没有北华大,但也面临这个麻烦事:多如牛毛的游击队和形形色色的抵抗分子。德军一开始让波兰军队负责干这件事,但波军战斗力跟韩军一样低下,甚至波军还被德军称为“我们这边的韩军”,随后,德军让乌克兰军队干这件事,事实证明,德军使用乌军去扫荡苏联人跟北华军使用日军去扫荡一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同的是,乌军是因为对苏联人恨之入骨,所以战斗力强悍,日军纯粹是为了钱。
客观上讲,历史上日本侵略中国和德国侵略苏联时都遇到“后方占领区不稳定”这个问题,并且始终无法解决,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人口远超过日本,苏联的人口也远超过德国,日本军队和德国军队迫于无奈,只能使用被侵略国的伪军,但伪军的忠诚度、可靠性、战斗力都是很差的,所以日本和德国在历史上都解决不了“后方占领区不稳定”这个大问题。但现在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北华军没有用苏联伪军,用的是日军和韩军,德国也没有用苏联伪军,用的是乌克兰军队和波兰军队,这些第三国的军队自然比伪军更加可靠。再加上中国的人口是苏联的两倍多,使得北华军拥有人口上的优势。9000万德国人想要控制1.9亿苏联人是非常困难的,但9000万德国联人,自然是做得到的。所以北华军在苏联战场上虽然也存在过“后方占领区不稳定”这个问题,但迅速就被顺利解决掉了。北华军占领区内的苏军游击队和苏联抵抗势力并没有对北华军造成很大的威胁,并且最终都日军给北华武警被逐一消灭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