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注解说:“所战之地,不可令敌知之。我形不泄,则左右、前后、远近、险易,敌人不知,亦不知我从何处来攻,何地会战,故分兵辙卫,处处防备。形藏者众,分多者寡。故众者必胜也,寡者必败也。”
(二)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孟氏注解:“策度敌情,观其施为,计数可知。”
梅尧臣注解:“彼得失之计,我已算策而知。”
杜牧注解说:死生之地,就是战地虚实。我“多方以误”敌人,观察他的回应,随而制之,就知道死生之地。
张预注解说,我形之以弱,诱他进;形之以强,逼他退。在他进退之际,我就知道他所据之地的死与生了。
曹操注解说:“角,量也。”
杜牧注解:“角,量也。以我之有余,角量敌人之有余;以我之不足,角量敌人之不足。”
管子说:“故善攻者,料众以攻众,料食以攻食,料备以攻备。以众攻众,众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备攻备,备存不攻。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膬(cuì,同“脆”),释难而攻易。
(三)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之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杜牧注解说:“此言用兵之道,至于臻极,不过于无形。无形,则虽有间者深来窥我,不能知我之虚实。强弱不泄于外,虽有智能之士,亦不能谋我也。”
“错”,李筌注解说“错,置也”。“错胜于众”,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不能了解怎么取得胜利。
(四)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李世民说:“我读所有的兵书,没有超过孙子的。《孙子兵法》,又以《虚实篇》为首。用兵能识虚实之势,则无往而不胜。诸将人人都会说避实击虚,但是到了战阵,却没有能看得出敌方虚实的。结果不是调动别人,是反被别人调动。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靖回答说:“识虚实,要先懂奇正。诸将大多不知道以正为奇,以奇为正,怎么能识别实是虚、虚是实呢?奇正,就是用来致敌之虚实的。敌实,我必以正,敌虚,我必以奇。如果不懂得奇正之用,就算看出敌军虚实,也不会打。”
李世民说:“以奇为正者,敌以为我是奇,而我却以正击之。敌以为我是正,而我却以奇击之。这样敌势常虚,我势常实。”
李靖最后总结说:“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