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你们技术不行,你们方案不行,你们的工程师更不行,这样的起落架,你们论如何都搞不出来”,像针一样扎在他的心上。
临走的时候,外国专家还强调到,“你们肯定干不了的,不过你们随时可以再来找我们,不过那时,可就不是现在这个价了。”
慎重的考虑后,宋文骢觉得,必须自力更生。
他对研制起落架的同事们说到“不要等!不要靠!也不要指望外国人会帮助你!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歼-10飞机,让起落架流着我们自己的血液!”
最后这个起落架,中国只花了不到30万的经费就造出,是外国公司报价的几十分之一。
秉承着这种精神,宋文骢领导着所有技术人员,一步一个脚印,一次又一次攻克技术难关。
研发到了关键的时候,资金紧张的问题又再次暴露了,由于国家财政困难,许多工厂都需要生产民用工业来维持生存,所以民间也有“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刀”的顺口溜,为了维持研发,611所有人下班后卖茶叶蛋和面条,宋文骢还卖过鸭子,就这样,7000多个日日夜夜,数十个部门,一百多个单位,几十万人的努力下,歼-10终于艰难地出生了
1998年3月23日是我国航空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天,也是宋文骢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在这一天,歼10飞机在成都首飞成功。
就在试飞前夕,已经68岁的宋文骢深深为他的歼10捏了把汗。国外第三代飞机一例外都发生过坠机事故,这如同一个魔咒,笼罩在团队每一个人的心头。“这种飞机没有不摔的,所以他当时压力很大。”
知情者回忆说。
宋文骢是个尊重科学甚至敬畏科学的人,他对急功近利、违背科学的做法非常反感,对于航空领域中的惨痛教训也铭刻在心。在他主持歼-7和歼10战机的研发过程中,飞了上万个起落,但从未摔过飞机,也从未出过人员伤亡。这次,如何让歼10试飞成功,仍然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式。歼10战斗机副总设计师戴川回忆,“宋老的方法就是反反复复、反反复复把工作做到位。”
首席试飞员雷强是试飞大队最优秀的飞行员之一,这一天由他驾驶歼10首飞。若此次试飞成功,那么,我国军机研制史上,第一个由我国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三代先进战斗机将横空出世。雷强明白,自己肩头的胆子有多重!
雷强回忆说,首飞当日,天气并不理想,能见度勉强达到5公里。由于紧张,他满脸通红,看起来像喝醉了酒,脉搏更是跳到了152次。然而,奇怪的是,当雷强深吸一口气走进机舱启动发动机以后,心里却完全平静了。歼10犹如一道蓝色闪电,从地面掠起,直击长空!一项项试验顺利通过!
17分钟后,雷强驾驶歼10安全着陆,现场掌声雷动。歼10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先进战机已经跻身于世界航空先进行列。
看到歼10首飞成功,宋文骢忍不住泪流满面。歼10战斗机设计师杨伟说:“在那之前,从未见过老头流泪,但是在那一刻他哽咽了。他毕生的精力,最终化作了一种战斗力。”
此时此刻,宋文骢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他在现场激动地高声宣布:“为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我今后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然而,研制歼10的困难其实才刚刚开始。从1998年3月开始试飞,到2003年12月31号完成试飞,这5年零8个月里,试飞中遇到的困难可能比工程研制阶段更多。但所有的困难终究都被宋文骢带领的团队踩在脚下。2006年12月29日,新华社向世界宣布:“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歼10战斗机,已成建制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这对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最神秘传奇的武器歼10,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是一款具备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战斗机。这一年,宋文骢76岁,离他受命为歼10总设计师之时,已经过去了整整20个年头。随着歼10战机的研制定型,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国庆60周年大阅兵时,歼10战斗机与空警2000、空警200一起,飒爽英姿飞过天安门上空,令世界瞩目。
2010年2月10日,宋文骢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辞简洁凝练地概括了他为我国航空事业奋斗的一生: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
宋文骢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殚精竭虑,把自己一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祖国航空工业腾飞的伟大事业之中。就在歼10飞机18岁生日的前一天,2016年3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宋文骢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6岁。
“中国人民今天失去了一位大师。”
有媒体沉痛宣告。从少年立志,到为祖国航空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宋文骢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探索和攀登的峥嵘岁月。他的严谨求实,他的创新精神,他的坚忍不拔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空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矢志不渝、继续奋斗。“宋文骢”这三个字,将与歼10飞机一起,闪耀在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光辉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