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解放军来啦!”
坐在前排的观礼群众们是第一个看到仪仗队的,一些摄影爱好者更是拿出了新买的海鸥相机,毫不吝啬在这些仪仗兵身上使用胶卷。
“要说,还是咱们解放军看着威武!”
一个穿着白衬衫的记者一边不断拍着照,一边跟身边的同事邹阳云说着:“你说咱们也去过外国,咋说呢,这外国的军人看着就没精气神,尤其是一些东南亚国家,就说我上次咱们去印尼采访当地华人的那次,好家伙,要不是当地人告诉我站岗的是军人,我还以为是个收发室的大爷杵在哪儿呢。”
其实即便是在相对营养充足、经济发展比较好后世,东南亚很多国家的军人,甚至是作为“国家门面”的大使馆以及要设施前的那些站岗军人,大多数也都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看上去甚至还不如一些小区的保安看上去有精神,所以这个年代的外拍记者会觉得解放军看上去更精神,更挺拔,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你看咱们的仪仗队,那真是站如松坐如钟,哎,你再看别的国家,都是佝偻着后背,跟睡不醒似的……”
这个记者名叫李抗日,他出生于抗日战争初期,那时候他的家里经商,相对比较宽裕,也有足够的钱能够供孩子识文断字,学习文化知识,不过和这个时期一些张口“供产党得天下后会枪毙商人”、闭口“共产共产,就是把有钱人的钱抢了”之类的生意人不同,李抗日的父亲倒是个比较进步的人,而李抗日也在接受先进思想后,在解放战争时期去了延安,后来还在新华社当一名记者,建国以来也经常在基层采访报道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而随着他的足迹踏遍全国,李抗日也用相片和笔记记录着新中国的变化,1955年初调回北京工作后,李抗日又经常出国去华约或是东南亚国家进行采访,所以对周边国家的情况和发展也十分熟悉,两者对比下,更加坚定了李抗日的爱国心,他也经常逢人就说自己出国的采访的经历,末了肯定会加一句:“还是新中国好啊……”
就这样,因为李抗日采访经验丰富,于是在十周年庆典上,他被批准登上天安门城楼拍照摄影,但是他还是不满足于只在固定位置拍摄,而是端着相机到处跑,去捕捉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李抗日,我刚才看你拍了几张东南亚那边军官的照片啦?”
他的同事邹阳云凑过来说:“等照片冲洗出来,给我看看,我们军事版没准用的上呢。”
“行啊。”
李抗日也不在意,然后指了指不远处的外国记者:“那边的东德记者弗兰克和斯帕莱德也说要找我要照片呢。”
“要说到拍摄上,咱新华社你可以算这个了。”
邹阳云朝李抗日树了个拇指:“这去中宣部培训过的人就是不一样。”
“嘿,啥培训不培训的,这想拍好照片,主要还是多拍。”
李抗日说:“我这个人闲不住,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浑身就不舒服,我想,反正自己又没结婚,家里也没啥事儿要我管的,就跟主编申请,到处跑呗……跑的地方越多,拍的越多,自然就拍好照片了――当然,主要也是咱国家的相机好用,不然你看,那些外国人,东德啊,苏联啊,咋也都用咱们的相机呢?”
说话间,李抗日又放低了相机,以一个仰视的角度拍摄了经过的仪仗队,然后满意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