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这边靠近西北,雨水少,到处都是裸露的黄土,风一吹,黄土被刮的铺天盖地,漫天黄土,走在对面都看不清楚人。
春种后的第一场雨对于田地来说十分重要,百姓们欢呼雀跃,一点都不嫌弃雨水中浓重的腥气。
雨水过后,没几天地里就冒出了绿芽,士兵们依旧忙碌着修葺城墙和巡逻。
刚到这里,文天佑每天都很忙,基本见不到人影,苏冬青带着月娘和冬雪把里外打理的井井有条。
安定下来后,苏冬青经常去街上,用粮食跟百姓换了鸡仔、猪仔,养在院子后面。
苏冬青对养鸡颇有心得,可以说轻车熟路,猪她不怎么会养,但是还有冬雪和云娘,她俩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干惯了各种活,养猪不在话下。
春种完,便开始给开荒的百姓编造入册,以后这些人便是边民了,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
如果不是老家没有田地,无法生活下去,谁也不愿意来到这么偏远的边关,尤其是靠近蛮族,以后一旦有了战乱,这里首当其冲会受到波及。
即便是现在,许多百姓也都忐忑不安,生怕蛮族发疯卷土而来,即便不南下打仗,跑到这里烧杀抢夺,他们也无法反抗。
有这种顾虑的人太多了,是以,文天佑组织更多的士兵在城中和外面的田地巡逻,借此给百姓吃定心丸。
互市的时间还没到,越来越多的百姓涌入三个城镇,其中也有很多商队,他们带来了丝绸棉帛,瓷器茶叶,白糖和盐,用这些东西换蛮子的皮毛和马匹,回去转手就能卖得更多的银钱。
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持续了几千年,停火的时候,边关的交易都有很多,只要运气好半路不被抢,到这里换了东西,平安回去的,都能赚到不少银子。
所以,文天佑刚带兵到这里,就会大商队后脚抵达,在三个镇子分别建立了大的商会。
这些商会会选出带头人来拜见文天佑,一来是表达敬重,二来是打探消息。
文天佑接待了商会的人,那些人来时带了多少东西,走时又拎走了多少。
商队里也有熟人,譬如李慕阳。
李家的根基在制糖,现在又增加了制墨,以前没怎么在边关走动过,这次李慕阳带了许多糖到这里交换东西,也是试试水的深浅。
李家现在不单单是梁州的首富,势力渗透到很多地方,做为朋友,苏冬青为他感觉到高兴,但做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只会觉得唏嘘。
大周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土地兼并和商业垄断现象十分明显,即便没有战争,普通百姓的日子也很辛苦。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历史上的许多强大的国家都经历过这个,李贤是难得的明主,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大周现在面临的困难,和满朝文武一直在商讨重改税赋,向富户和拥有大量土地的乡绅收更多的税。
这个提议在朝中遭受了巨大的阻力,李贤为此很头疼,但态度依旧强硬。
李贤最大的底气就是牢牢的把握住兵权,南有杨家,北有文天佑,因为这样,他态度强硬,文武百官只能苦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