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过后,永宁、临山、兴安逐渐成了一片废墟,到处是荒黄,除了野兔野鸡没有活物。
文天佑奉旨带兵来到这里后,依旧是黄蒙蒙一片,但城外有绿油油的庄稼,城里有热闹的叫卖,不大的城门有人不停的进出,烟火气息渐浓。
这几个边关小镇正以飞快的速度重现生机。
随着三个镇子的准备,北方的动静也越来越大,在互市前三天,已经有上百个部落来到兴安镇。
互市对于大周和北方部落都是大事,但是此番前来,北方部落的更加不安,他们这次来并没有带多少货物,多半是担心互市的真实,以及头一次来先看看情况。
眼瞅着互市的日子就要到了,根据文天佑手中的册子上面,还有四个大的部落并没有到来。
这个的可能性很多,譬如路上遇到了麻烦,不能如约而至,也可能是不愿意同大周交易,亦有可能是战败后不服,不愿意向大周低头。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这四个缺席的部落正是曾经南下进犯的主战部落。
到来的部落在兴安城与其他部落相互见面通气,同时也在观察大周,看看大周对这四个部落如何动作。
虽然互市的主要作用是交换东西,但此时却更多的是试探、观察和揣测。
朝廷的事情苏冬青无法插手,她每天做的就是接触更多部落的人,然后发现,其实很多部落的人都曾经是大周的百姓。
因为战乱,因为饥荒,百姓无法在生养自己的土地活下来,被迫四处迁徙,有人南下,有人北上,他们无法融入大的部落,便拖家带口的钻进山林和深山,许多年下来,形成了一个个部落。
这些大周曾经的难民,有的依旧在山中开辟土地,种植庄稼,有的养牛马羊,不用叫税赋,不会被什么人欺压,他们虽然辛苦,但是日子却能过的下去。
苏冬青对此感觉到惊奇,文天佑却没有。
先帝时,大周腹地曾经闹过特大的饥荒,很多百姓逃到塞外,为了活下去投奔到北方部落,因为他们的加入,北方部落迅速扩张,兵强马壮之后便对广阔的大周有了觊觎之心。
在与北方部落的战争中,抓到过许多俘虏,其中就有曾经大周的百姓,或者他们的爹娘就是大周的难民。
很多人无法理解他们这些叛徒,文天佑却是知道,他们或者他们的爹娘只是想要活下来。
没有人不想活着,大周不能养育自己的子民,百姓为了活着就会自己找生路,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九死一生,只是为了活下去罢了。
听文天佑说这些,苏冬青久久不能言语。
这世上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对与错,大周的百姓不想打仗,那些为了活命而归附北方部落的人也不想打仗,很多部落的人也只想好好的生活,但为了土地,为了粮食,人们不得不去争,不得不去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野心家,为了自己权势,将子民和百姓当做棋子,然后战乱频发,血流浮杵。
和平是短暂的,战争才是人的常态。
这么一想,心里头十分沉重。
在各方势力的暗流汹涌下,互市开始了,文天佑向所有部落宣读了朝廷的圣旨,然后和各部落的族长商定互市的各种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