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下来,苏冬青不但适应了这里,还喜欢上了这里。
她经常带那些孩子出来,那些百姓好奇这些孩子的来历,时间长了,便都知道,还有人大着胆子问苏冬青自己家的孩子能不能也跟着一起学识字。
苏冬青只应允了那些十几岁能自理的孩子,太小的孩子万一出什么事情,她无法跟孩子的爹娘交代,而十几岁的孩子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大人了。
因为是晚上才教人识字,不耽误白天干活,可以说是两全其美了。
就这样,苏冬青的学生又增加了许多。
不得已,苏冬青把芦花她们学习的时间调到下午,这样晚上她抽空教镇上的孩子。
苏冬青出去的时候,听到许多百姓夸奖壮壮,说他小小年纪就宅心仁厚,菩萨心肠,都是大将军夫妇教的好。
听到“菩萨心肠”时,苏冬青心里还有点感慨,她只是正常教导儿子接人待物,他做的这些事情只是他想做罢了。
相比于一般的娘亲,苏冬青对壮壮真的算是十分宽松,学习不强求,只要能识字就行,不能以后出去被骗,习武这块,反倒希望壮壮不要像他爹那么厉害,因为会承受比普通人更重的担子,她做为一个娘亲,于私希望儿子以后不要经历那么多的风雨。
可是偏偏壮壮在练功这块天赋异禀,空文大师都说他“不逊其父”,偏偏壮壮做事还是很认真,有天赋再加上勤奋,现在的功夫据孩子他爹说已经超过他十几岁的时候。
与其让儿子享受荣华富贵,苏冬青更喜欢壮壮能看遍这天下的山水,体验世间酸甜苦辣,人情冷暖,她既希望儿子能一直天真温暖,又希望他能洞悉真相,不要被蒙蔽……
最后,她纠结了许久,决定顺其自然,嗯,现在就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壮壮跟他娘一样,到了兴安镇后像是重回森林的小兽,急切又惊喜的走遍了附近的角角落落。他同时也很规矩,知道爹爹在做事的时候不能随便打扰,有时牵着小马走时,看到爹爹在城门上瞭望时,只会矜持的挥挥手。
文天佑每次都能察觉到儿子的动作,高声喊他该回家吃饭了。
壮壮就会乖乖的牵着小马回城。
百姓听到大将军喊儿子回家吃法,都露出会心的笑容,买菜的会把自己家的菜给壮壮。
壮壮仔细看看,如果是自己家有的,就告诉他们自己家的够吃,如果是自己家没有的,就会收下,还从口袋里掏出铜板放下,当然如果恰好兜里没钱,他下次看到这人时,也会把山上的蘑菇或者果子送他一些。
大家更惊讶于他能记住自己,都夸他聪明。
壮壮非常懂得礼尚往来,人家夸他聪明,他就夸人家能干,认真的模样配上他好看的脸蛋,在三个镇子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天气变得炎热时,到了放榜的时间,苏冬青还没有收到来自京城和南阳城的信件,又耐心的等待了半个月,不但等到了消息,也看到了人。
六月的时候,柳元安和文玉轩三人到了兴安镇,亲自来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