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1年,蒙古军总结经验,再次攻入四川,突破城池二十余座,成功包围成都城。
南宋制置使陈隆之誓死不投降,固守城池十余日,弹尽粮绝,其部将乘夜黑人静,打开城门投降,陈隆之被杀。
同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时年56岁,葬在起辇谷,后追谥为英文皇帝,庙号太宗,共在位13年。
窝阔台大汗病死后,内部纷争汗位,大汗之位迟迟不能定,贵由西征尚在途中,乃马真皇后便召相国耶律楚材商议立汗之事。
窝阔台在位期间,不喜欢长子贵由,欲立三子阔出为汗,然阔出攻宋战死,窝阔台又欲立阔出的长子失烈门为继承人,但遭到诸王的反对。
乃马真皇后见自己机会到了,于是赶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她对耶律楚才道:“先帝在时,曾意让皇孙失烈门为嗣,然皇孙年幼,长子贵由,又西征未归,你看现在如何是好?”
耶律楚材早就看出乃马真皇后对汗位窥视已久,现在想试探他的意思,耶律楚才若处置不好,性命都有危险,于是说哦道:“先帝既有意向,就应立即让皇太孙即汗位。”
乃马真皇后听后不悦,她的心腹奥都剌合蛮进言道:“皇孙年幼,长子未归,何不请母后称制?”
耶律楚材心里一惊,不敢作答,说道:“这事还要慎重考虑。”
乃马真皇后笑道:“暂时称制,谅也无妨。”
耶律楚材见她笑里藏刀,担心自己生命安危,也没再说什么了。
此时,耶律楚才很清楚,诸将都出征在外,一切都是乃马真皇后说了算,他要不赞成,乃马真皇后一定会为难自己。
乃马真皇后称制后,在位五年,为了给贵由继承汗位创造条件,滥行赏赐宗室和大臣,以取得他们的拥护。
按照成吉思汗生前规定,大汗的继承人必须经过忽里台大会推举决定。
乃马真皇后为了顺利通过忽里台大会,私下蠢蠢欲动,一切准备就绪,于1246年8月26日举行忽里台大会。
大会前夕,乃马真皇后遣使召集诸王、贵族到哈达和林城参加忽里台大会。
这个消息传到西征队伍中,“长子西征”统帅拔都威望最高,听说乃马真皇后要推举贵由为汗,因与其不和,心中不满,托辞有病,拒绝赴会,只遣其弟别儿哥代为参加。
8月26日这天,东西道诸王和各地大臣、将军均已到达哈达和林城,乃马真皇后遂于哈达和林城附近的夏营地达兰达葩召开选汗大会。
由于乃马真皇后前期做好工作,与会诸王百官早已被皇后笼络,一致推举贵由为大汗。
1247年秋,贵由假借西巡为名,准备进行西征,目的是报复拔都以病为由不推荐他为大汗,不参加大会,怀恨在心,决定讨伐拔都。
1248年春,贵由从哈达和林城出发,率军西行,行至横相乙儿(今XJ青河东南)时,身虚多病,突然恶化去世,时年43岁,在位不满两年。
贵由去世后,皇后斡兀立海迷失临朝称制,由于贵由与拔都不和,拔都拒绝奔丧。
拔都为了对抗窝阔台家族,拔都以长支宗王的身份遣使邀请宗王、大臣到他在中亚草原的驻地召开忽里台大会,商议推举新的大汗。
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宗王们多数拒绝前往,贵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只派大臣八剌为代表到会。
唆鲁禾帖尼借此机会,命长子蒙哥率诸弟及家臣司合忽等人应召前往,并竭力维护拔都,与其他宗王和睦相处。
司合忽觉得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变,一点也不能错过,他向拔都献计,从大局出发,支持拖雷系的好处,并积极拉近张柔和阿术的关系,全力支持拖雷系。
1250年,蒙古忽里台大会在中亚地区拔都的驻地召开,拔都在会上极力称赞蒙哥能力出众,又有西征大功,应当即位。
并指出贵由违背了窝阔台遗命(窝阔台遗命失烈门即位),窝阔台后人无继承汗位的资格。
大会通过了拔都的提议,推举蒙哥为大汗。
窝阔台、察合台两家拒不承认,唆鲁禾帖尼和蒙哥又遣使邀集各支宗王到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台,拔都派其弟别儿哥率大军随同蒙哥前往斡难河畔,但窝阔台、察合台两家很多宗王仍不肯应召,大会拖延了一段时间。
唆鲁禾帖尼、司合忽高瞻远瞩,认为这是拖雷家族夺回汗位的唯一机会,凭着她威望甚高,司合忽老谋深算,笼络宗王贵族,多数宗王大臣最终应召前来,在蒙古草原斡难河畔举行忽里台大会,宗王大臣们共同拥戴蒙哥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
蒙哥即位的当日,尊唆鲁禾帖尼为皇太后。
为了巩固蒙哥汗位,唆鲁禾帖尼镇压反对拖雷系的人,毫不留情,并亲自下令处死贵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
蒙哥即位,大汗由窝阔台系转入拖雷系,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司合忽亲率铁骑精兵镇压,忽必烈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
蒙哥又以阴谋政变为由,派司合忽对窝阔台系势力进行严厉打击,流放诸王脑忽、失烈门,夺取该系诸王掌握的原属大汗的军队,分迁诸王于各所:
迁合丹于吉木萨尔,灭里于额尔齐斯河畔,脱脱于额敏,蒙哥都于河西永昌,而海都被迁到海押立。
1254年1月,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大理国灭亡。
1258年7月,蒙哥亲率主力进攻四川,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区)钓鱼城下攻势数月受阻。蒙哥病逝合州钓鱼山,享年五十岁。
蒙哥在位时,留七弟阿里不哥驻守大蒙古首都哈拉和林,阿里不哥素来反对四哥忽必烈的汉化政策,由此,兄弟两人关系渐渐恶化了起来。
蒙哥病逝,在国都宗主亲王的怂恿下,阿里不哥被推举大汗声浪越来越高。他们认为,根据蒙古幼子守灶的传统,应该由年纪较小,实力最强的阿里不哥来继承蒙哥汗位。
此外,蒙哥能让阿里不哥留守国都,足见蒙哥大汗对阿里不哥的信任。
同时,这种声浪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幼子守灶那是指父子之间的关系,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是兄弟,不应该遵照传统,应该推选有贤能之人继承大汗之位。
就算依照蒙古幼子守灶的传统,应该是蒙哥十一弟雪别台才是。
在蒙哥兄弟中,蒙哥是老大,老二忽睹都,英年早逝,老三幼小夭折,连名字都没有,老四是忽必烈,老五也是早年夭折,老六是旭烈兀,老七是阿里不哥,老八是拨绰,老九是末哥,老十是岁哥都,十一弟是雪别台。
此外,还有两个妹妹,分别是:独木干,也速不花。
还有一点,蒙哥还有好多儿女呢,分别是长子班秃,次子阿速台,三子玉龙答失,四子昔里吉,五子辩都,怎么也轮不到阿里不哥来继承大汗。
其中,六弟旭烈兀被蒙哥任命率十万大军继续西征,所向披靡,先攻灭波斯南部的卢尔人政权,西部的木剌夷国,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等大部分地区。
蒙哥九弟末哥和忽必烈关系甚好,他感觉阿里不哥有强行夺权的意向,于是给在四川的忽必烈带了一个消息,并请忽必烈北归继承汗位。
忽必烈认为,我刚奉命南下,又没有什么功劳,如何回去?于是,亲率大军大举进攻南宋,长驱直入,屡获大胜。
事后不久,忽必烈妻子察必派使者密报,哈达和林城众臣密谋要立七弟阿里不哥为汗。
期间,阿里不哥已派阿蓝答儿在开平附近调兵,脱里赤在燕京附近征集民兵,意图明显,势必要消灭忽必烈。
司合忽、巴布满都、合图、刘秉忠、窦默、姚枢认为阿里不哥积极调兵,征集民兵,显然是在防御忽必烈,一旦他坐上大汗宝座,势必要南下围剿忽必烈。
趁现在阿里不哥羽翼未丰,机会难得,催促忽必烈早日北还,早做准备。
与此同时,儒臣郝经上《班师议》,陈述退兵理由,忽必烈决定退兵。
忽必烈本想进攻南宋首都临安,彻底消灭南宋,他千算万算,没想到后方比前方更急,导致他计划变动,决策摇摆不定。
忽必烈三思之下,留合图将军继续围攻EZ,让巴布满都增兵临安,给南宋的军事造成压力。
南宋朝廷见蒙古大军围攻,有灭国之危,于是派丞相贾似道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年年进贡,忽必烈最终放下进攻南宋大计,撤兵北返,争夺汗位。
忽必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控制范围在汉地,北归草原对自己很不利,阿里不哥也鞭长莫及,于是,忽必烈率大军在燕京近郊驻扎,双方派使臣交涉,问题没解决,反而矛盾日趋激化。
之后,忽必烈一怒之下,拘禁阿里不哥心腹脱里赤,解散了脱里赤征集的民兵,经司合忽、刘秉忠商议,建议忽必烈先发制人,先继承大汗,称帝制,不只是大蒙古国的大汗,还是大蒙古国的皇帝。
同时,司合忽积极和诸王联络,大家畏惧司合忽精兵强将,只好召开忽里台大会,在开平城宣布即大汗位。
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
忽必烈发布称帝即位诏书为《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蒙哥为“先皇”,正式建年号“中统”。
忽必烈抢先即大汗位,完全打乱了阿里不哥的预谋。
不久,阿里不哥在察合台子哈刺旭烈的寡妻兀鲁忽乃妃子、察合台孙阿鲁忽、窝阔台孙尔赤、海都、术赤孙忽里迷失和合刺察儿、蒙哥次子阿速台、玉龙答失、塔察儿子乃马台、别勒古台之子等留守漠北的诸王宗戚,举行忽里台大会,被拥立为大汗。
就这样,蒙古历史上,罕见地出现了两位大汗的局面。
一直在西征的旭烈兀得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帝位的消息,他和拔都子孙别儿哥,态度不明确,没有表示支持谁。
但旭烈兀的儿子药木忽儿,则表示不支持阿里不哥。
于是,旭烈兀留在了西亚,静观其变。同时,旭烈兀在权臣的建议下,应该也要有自帝一方的打算。
没过多久,旭烈兀宣布支持忽必烈,忽必烈作为回报,封旭烈兀为“伊儿汗”,伊儿汗国从此建立。
1260年秋,阿里不哥兵分东西两路,大举南下。
原本一致对外的蒙古战争,由此转向内讧,引发两兄弟之间的征战。
阿里不哥以宗王为帅,大举伐兵,直接威胁汉地中心燕京。
忽必烈闻之,亲自领大军讨伐,首战,司合忽亲率主力打败阿里不哥东路军。
这一战至关重要,瞬间扭转乾坤,打得阿里不哥难以立足,紧急撤离蒙古国都哈达和林城,不得不退到吉里吉思。
吉里吉思是他继承父亲拖雷的分地。
忽必烈听说这个消息,欢心大悦,大喊三声“淇英王爷万岁!”
这一战,让忽必烈由防御转向进攻,他抓紧时机,立即挥师向哈达和林城逼近。